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2日 · 手術可分為傳統開放手術及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依據不同狀況也可採取複合式手術: 1. 傳統開放手術全身麻醉下將胸部或腹部切開 20-30 公分將有問題主動脈置換成人工血管因為傷口大併發症較高住院時間長對於高齡患有慢性病未必合適由於開放式手術是將患部置換成人工血管屬於較一勞永逸的作法術後不需要每半年追蹤一次若是年輕復原能力較佳的患者亦可考慮採用開放式手術。 2.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 在兩側鼠蹊部各做一個小切口,利用導管傳送系統,將主動脈支架精準地置放於主動脈病灶, 比起開胸剖腹手術,患者恢復速度快,後遺症、感染機會都大幅降低,是這幾年治療新趨勢。 3. 複合式手術: 考量患者病灶範圍較大,可以使用傳統開放手術同時搭配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多管齊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2023年8月21日 · 長庚醫院提供. 至於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陳紹緯解釋此種手術屬於微創手術過程中會從大腿處打針利用 X 光影像定位讓導管抵達需要置入新瓣膜的位置用氣球撐開原本的瓣膜後再置入新的瓣膜多數病人不插管輕度麻醉即可手術手術時間通常為 1 到 2 小時恢復時間落在數天到數週不等手術風險較低。 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示意圖。 長庚醫院提供. 金屬瓣膜和生物瓣膜的差異? 此外,瓣膜置換手術有「金屬瓣膜」和「生物瓣膜」兩種材料可選,但陳紹緯指出,只有標準外科手術能夠植入金屬瓣膜,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只能使用生物瓣膜,若單就辦膜材料選擇來說,主要是看患者的年紀與生活型態來決定。

  3. 2020年10月15日 · 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 80-90%的病人會死亡特別是在病發初期每小時約1%的死亡率B型則大部分可以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以用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陳紹緯分享在臨床就是因為遇過有患者發生主動脈剝離後詢問家族史發現患者爸爸也因為主動脈剝離去世也曾聽長輩說有家族成員在年輕時發生不明原因猝死三年後患者弟弟也發生主動脈剝離陳紹緯便開始對此議題進行研究。 陳紹緯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其中23,868名主動脈剝離患者及全台456萬個家庭,進行近3年的研究,發現主動脈剝離與遺傳有強烈相關性! 遺傳因素所佔比例超過一半外,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 有家族史發病年齡會較輕!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2月26日 · 主動脈狹窄問題的患者目前有外科手術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2 種選擇。 「外科手術就長期結果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且可以一次處理多種心臟疾病所以會建議年紀較輕的病人使用如果術後 10 20 年再出現瓣膜退化再做經導管瓣膜手術會比較好而二次心臟手術或具有高齡等其他風險因子的患者則傾向選用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 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過程需要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改由機器體外循環維持全身血流暢通,由醫療團隊修剪原本的心臟瓣膜、放上新瓣膜再重新啟動心臟血流,帶動血液循環,手術過程難度高且複雜。 團隊經 6 小時馬拉松手術後,成功置換人工瓣膜,並在加護病房密集觀察適應度,5 天後確認婦人身體安全無虞,才轉回普通病房。

  6. 2023年12月12日 · 此術式主要是藉由導管介入的技巧將新的生物支架瓣膜透過鼠蹊部動脈血管或是藉由其他替代血管進入輸送至主動脈瓣的位置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即可置放完成。 TAVI的傷口小,僅約0.6 公分,術後相對恢復快,約術後第2天至第7天出院。 風險因病人解剖構造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的風險有傷口穿刺部位出血2%,缺血性中風1%,節律器置放的風險約5-10%,因手術而導致死亡的風險小於2%。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退化性疾病,病人會出現喘、胸悶、下肢水腫、疲倦、暈倒等症狀,如果不治療死亡風險高。 許榮城呼籲病人應正視疾病,盡快就醫評估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 文/邱玉珍 圖/黃懷賢. 諮詢專家: 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 、 亞東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日新.

  7. 2021年10月28日 ·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的醫材經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刺置入術後透過特製的止血器材封堵股動脈穿刺傷口傷口位於鼠蹊部約 0.5 公分大幅降低發生傷口感染出血風險對比傳統開心人工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術後傷口大併發症多手術過程長達 4 小時以上根據統計75 歲以上或合併許多內科疾病的患者手術死亡風險可能高達 20~30%。 由於傷口範圍大、程度深,傷口感染、出血的風險增加,術後傷口的疼痛劇烈,患者往往不敢大力呼吸、咳嗽或移動,因此若原本已孱弱的病患容易進一步併發肺炎,術後傷口復原需要大約 1~2 星期。 加速救援! 台大醫院首創結合「複合式手術室」、「心導管室」

  8. 2023年9月1日 · 先天多一條! 增加主動脈剝離手術困難度.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鄭伊佐表示主動脈是協助心臟把血液送到全身的大管路一般人的主動脈在主動脈弓處只有 3 條分支血管提供上半身的血液循環。 而案例中的朱婦卻比一般人多出 1 條分支,也就是說她有 4 個分支血管,因為供應右手的鎖骨下動脈,並非從第一個分支發出,而是從主動脈弓的第四個分支出來,也因為血管異位的關係,讓整個主動脈剝離手術變得複雜又困難。 鄭伊佐進一步指出,供應上半身的主動脈弓血管異常,佔追蹤病人的 0.5〜2% 之間,其中,合併主動脈剝離表現的就更少了,文獻上多以個案與病例報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