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28日 ·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廖維新,率領團隊花近十年時間,研發了一套「高功率人體動能電力採集」裝置,以結構簡單、製作成本較低的電磁組件(磁性升頻器)取代機械直齒輪,加大人類移動時動作的旋轉頻率,電力採集系統可更有效將人體 ...

  2. 2019年10月29日 ·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廖維新團隊,研發的極輕便人體動能電力採集系統,能夠將步行時膝部彎曲的動能轉化為電力,為計步器、健康監測儀和全球定位系統(GPS)設備等穿戴式電子產品供電。

  3. 2021年5月8日 · 1. 在系列的第一和第二文裏,就傳統的體能訓練方法提出了其效率不佳的原因,在今次的文章,就直接從訓練方法入手,闡述如何可以直接為搏擊選手的體能得以有效提升。 文章作者:鍾禮賢. 作者簡介: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 同時持有多張運動訓練相關證書。 【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前文提及過,傳統地針對體能訓練的練習類型,1)長跑只會提升有氧能量系統的能力,無助於在搏擊當中短時間的能量供給;2)肌耐力型訓練是不少有經驗的練習者會有所忽略的部份,交叉訓練會是令肌耐力型訓練(例如重複的擊靶/沙包動作,扎馬之類)變得較為有趣的變化。

  4. 15 小時前 · 金菇雖然營養豐富,但它經過我們身體的重重關卡後,卻仍能完整無缺地排走,漂出汪洋大海,那豈不是白吃了?對於這個疑問,台灣農業部曾在臉書上為大家解答過。排出的是金菇纖維外殼?台灣農業部解釋,金菇在烹煮與咀嚼過程中,營養物質如水溶性多醣、胺基酸已被釋放出來,經由消化道 ...

  5. 2024年3月23日 ·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利用超導體產生極強磁場來約束能量的構想,其核心組件被稱為托卡馬克,用來實現熱核聚變。 2021年升級後的俄羅斯托卡馬克T-15MD。 1985年,在日內瓦峰會上,美蘇歐日共同啟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即ITER項目,作為結束冷戰的標誌性行動之一。 1988年,ITER項目的研究設計工作開始。 在集合了全球聚變研究成果,耗費了13年時間和15億美元後,研究設計終於在2001年完成。 2007年,這一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正式開工。 ITER項目最初只有美蘇歐日4個成員,後來變為美俄歐日中韓印7個,協作國也擴展到35個。 時間跨度大,項目難度高,ITER項目被認為是空間站之後最大的全人類共同合作的項目。

  6. 2024年4月7日 · 科學研究. 上海東華大學校科研人員成功研發出集無線能量採集、信息感知與傳輸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智能纖維,由其編織製成的紡織品無需依賴芯片和電池,便可實現.

  7. 2023年4月13日 · 據悉,EAST是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中國安徽合肥建設的世界第一個全超導磁體托卡馬克和巨變反應試驗性裝置。 EAST裝置上有核心技術200多項、專利2000餘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等尖端技術於一爐,共有上百萬個零部件協同工作。 這次成功突破,離不開等離子體控制、加熱、壁處理、先進診斷等技術提升和內真空室改善。 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陽」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已完成工程設計,未來以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範堆為目標。 月球上「蓋房」不是夢? 科學家借鑒中國傳統建築結構造出月壤磚 中國開發上線一體化火車售票系統 聯通「一帶一路」140多個國家 中國氣球被擊落前傳回情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