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8日 · (1).進入內道佛弟子的行列:一般而言,分辨內道和外道的方法雖有多種,由於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是以皈依來區別內道和外道的方法,已廣為世人所認同,所以我們應把已受皈依而未捨棄能安立者,界定為佛弟子。 所以最初進入佛弟子行列的人,必須至心奉三寶為大師等 (依佛為師、依法解脫、依僧為伴)。 如果未受皈依,那不論我們修習什麼善法也不能算是佛弟子。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2).能成為一切律儀的所依:《俱舍論》說:皈依者能趣入受取一切戒律的門徑。 《皈依七十論頌》亦說:皈依三寶是八種戒律的根本。

  2.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所謂修行,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所緣境上。 合註 註釋2. 所緣行相 指心的「所緣」及「行相」二者。 例如執持聲音是無常法的心,即是以聲音為所緣,無常為行相。 其他心識依此類推。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被自己的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而我們的心又一直依著種種煩惱等障的支配,以致引生一切的惡業。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的欲趣向善所緣。 合註 註釋. 3煩惱等障 指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主要障礙眾生獲得解脫的果位,包含貪瞋癡等眾多煩惱及其種子。

  3. 2020年6月13日 · 廣論消文148-2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 日常法師開示.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 《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 ...

  4. 第一、成辦過患:為了獲取食物,必須忍受寒冷炎熱及心力交瘁的痛苦;如果無所獲,更是憂悲苦惱;得到了,又擔心被偷、被搶而遭到損失,因此鎮日牽絆、辛勤守護,致受許多苦惱。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一眾多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第二、親友失壞過患:為了食物的關係,即使親如父子也會互相爭鬥。 第三、不知滿足過患:由於飲食而增長的貪愛,甚至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生靈也遭受許多大苦。 第四、無法自主的過患:寄食於他人者,為了主人的利益,必須和別人爭鬥,因而受種種痛苦。

  5. 2020年5月22日 · 廣論消文142-2.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又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縱使天上的月亮、星星都墜落下來,山河大地完全崩壞離散,整個虛空界中所有景象都可能變得 ...

  6. 2021年2月3日 · ① 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② 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即應破除不喜歡怨敵安樂而喜歡他衰敗的心態。 戍一、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所破是見怨家圓滿、安樂時,嫉妒不歡喜的心態。 能破是思惟自己發菩提心時,立誓利樂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成佛的本願。 首先,以兩對相違來破除菩薩不喜怨家富樂的心態。 本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今於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 第一對相違: 本來為了利樂有情而發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安樂,你反而瞋恚他。 這是第一對相違,即:發願時承諾要將最大的成佛安樂給予有情,但現在有情自己稍得些許安樂,你反而不樂意。 這是口中承諾的與心中所想的相違。 又云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反生憂惱,極為相違。 第二對相違:

  7. 日常法師開示. 前四句是總的,世尊的身、語、意都是任運無間饒益一切有情,不但願意幫忙一切有情,而且是正確無誤的。. 現在世間上也有人能夠幫忙我們,可是並不普遍,而且幫忙我們的方法並不正確,所以沒辦法真正地解決問題;世尊卻不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