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35. 被浏览. 17,605. 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端憲. 尊奉學衡精神,肅清「新文化」遺毒. 8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詩》樂譜固有流傳至今者,然已非 周 代之原貌。 今所能見者,約有下列四大系統: 一、《風雅十二詩譜》和《瑟譜》 宋 代 趙彥肅 傳 唐開元 中鄉飲酒禮所用《風雅十二詩譜》,見于 朱熹 《 儀禮經傳通解 》卷第十四 (詩第二十四 學禮七),在迄今尚存的《詩》樂譜中,這一版本最早。 錄《小雅》六首之譜: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 ,皆用黃鐘均之宮調,即 宋 代俗樂之「正宮」;又《風》六首之譜: 關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 采蘋 ,皆用無射均之商調,即 宋 代俗樂之「越調」。

  2. 5. 被浏览. 2,420. 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发一段我写的《 短歌行 》评注,或有小用。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評注:生不滿百,逝歲川流,便是苦處。 所當之歌,蓋《鹿鳴》也。 《文選》注, 李陵 謂蘇武曰,人生如朝露。 《 魏書 》云,孟德禦軍,晝講武策,夜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此記尤見孟德性情〕.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評注:憂思寄於杜康之韻,昇於明月之華。 屈子云,恐年歲之不吾與,今謂之時不我待,其意互見〕.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評注:清流顧盼,字音諧美,星海欲動,江水始流。 青衿 ,漢服胸襟,其色黑。

  3. 2014年7月13日 · 422. 被浏览. 125,389. 1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匿名用户. 21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謝邀,答案已編輯。 「詞」為文體,應以整體論,冠之唐宋明清未免失之偏頗。 這種文體自草創起就「以詞從」, 要依據 曲調 填上字句,所謂「詞牌」就是曲調的「曲牌」, 也可稱「 詞調 」。 為調定名,自然是便於稱呼區分,就如貝多芬的 第三號交響曲 叫做「英雄」一樣。 詞牌的來由多種多樣,大體與詞的起源有關。 傳統看法認為詞來源於詩, 朱熹 就說長短句是後人將古樂府中的泛聲實化的結果(《 朱子語類 》),胡仔則說是從唐初五七言歌辭而來(《 苕溪漁隱叢話 》)。 從詞牌中可見, 有的來自樂府舊題,有的則取自某些詩句。

  4. 6 个回答. 推荐各种文学作品选。. ①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繁体】. 很多学校考研还要用这套参考书,比较经典。. 不过有些观点可能老了些。. 可以参考下面几种新出的。. 此书还有三卷本,内容一样的。. ②袁行霈、许逸民《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

    • 点校原则
    • 秦不絶儒學論二篇
    • 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
    • 編次必記亡書論三篇
    • 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篇
    • 編次失書論五篇
    • 見名不見書論二篇
    • 收書之多論一篇
    • 闕書備於後世論一篇
    • 亡書出於後世論一篇
    文字来源于《钦定四库全书》之《通志》。
    以「咸丰九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本」为底本。
    参以中华书局王树民点校本《通志二十略》;王本中的句读、标点(符号)错误径改。
    三本之中有错讹、避讳者对校后径改(三本对校法)。如改《刊谬正俗》为《匡谬正俗》、《太元》为《太玄》。

    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三十餘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以對,是則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況叔孫通降漢時,自有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而魯爲守節禮義之國。則知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所阬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 蕭何入咸陽,收秦律令圖書,則秦亦未嘗無書籍也。其所焚者,一時閒事耳。後世不明經者,皆歸之秦火,使學者不覩全書,未免乎疑以傳疑。然則《易》固爲全書矣,何嘗見後世有明全《易》之人哉!臣向謂秦人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絶,蓋爲此發也。《詩》有六亡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尼之時已無矣。皆不因秦火。自漢已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學者自亡之耳。

    學之不專者,爲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爲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以今之書校古之書,百無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巫醫之學亦經存沒而學不息,釋老之書亦經變故而書常存。觀漢之《易》書甚多,今不傳,惟卜筮之《易》傳。法家之書亦多,今不傳,惟釋老之書傳。彼異端之學能全其書者,專之謂矣。 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之綱,即十二野不可以明天。九州者,所以分地之紀,即九州不可以明地。《七略》者,所以分書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書。欲明天者,在於明推步。欲明地者,在於明遠邇。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噫!類例不明,圖書失紀,有...

    古人編書,皆記其亡闕。所以仲尼定《書》,逸篇具載。王儉作《七志》,已,又條劉氏《七略》及二漢《藝文志》、魏《中經簿》所闕之書爲一《志》。阮孝緒作《七録》,已,亦條劉氏《七略》及班固《漢·志》、袁山松《後漢·志》、魏《中經》、晉四部所亡之書爲一《録》。隋朝又記梁之亡書。自唐以前,書籍之富者,爲亡闕之書有所系,故可以本所系而求,所以書或亡於前而備於後,不出於彼而出於此。及唐人收書,只記其有,不記其無,是致後人失其名系,所以《崇文》、《四庫》(非有清之《钦定四库全书》)之書,比於隋唐亡書甚多,而古書之亡尤甚焉。 古人亡書有記,故本所記而求之。魏人求書有《闕目録》一卷,唐人求書有《搜訪圖書目》一卷,所以得書之多也。宋嘉祐中,下詔並《書目》一卷,惜乎行之不遠,一卷之目亦無傳焉。臣今所作《羣書會紀》,不...

    書有亡者,有雖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不求者,有不可求者。《文言》略例雖亡,而《周易》具在。漢、魏、吳、晉鼓吹曲雖亡,而樂府具在。《三禮目錄》雖亡,可取諸三《禮》。《十三代史目錄》雖亡,可取諸十三代史。常鼎寶《文選著作人名目錄》雖亡,可取諸《文選》。孫玉汝《唐列聖實録》雖亡,可取諸《唐實錄》。《開元禮目録》雖亡,可取諸《開元禮》。《名醫別錄》雖亡,陶隱居已收入《本草》。李氏《本草》雖亡,唐慎微已收入《證類》。《春秋括甲子》雖亡,不過起隱公至哀公甲子耳。韋嘉《年號錄》雖亡,不過起漢後元至唐中和年號耳。《續唐歷》雖亡,不過起續柳芳所作至唐之末年,亦猶《續通典》續杜佑所作至宋初也。《毛詩蟲魚草木圖》蓋本陸璣《疏》而爲圖,今雖亡有陸璣《疏》在,則其圖可圖也。《爾雅圖》蓋本郭璞《註》而爲圖,今雖亡有郭璞《...

    書之易亡,亦由校讎之人失職故也。蓋編次之時,失其名帙,名帙既失,書安得不亡也。按唐《志》於天文類有星書,無日月風雲氣候之書,豈有唐朝而無風雲氣候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按《崇文目》有風雲氣候書,無日月之書,豈有宋朝而無日月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四庫書目》(非有清之《四库全书总目》)並無此等書,而以星禽洞微之書列於天文,且星禽洞微,五行之書也,何與於天文? 射覆一家,於漢有之,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何也? 軌革一家,其來舊矣,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四庫》始收入五行類。 醫方類自有炮灸一家書,而隋、唐二《志》並無,何也? 人倫之書極多,唐《志》只有袁天綱七卷而已。婚書極多,唐《志》只有一部,《崇文》只有一卷而已,《四庫》全不收。

    編書之家,多是苟且,有見名不見書者,有看前不看後者。《尉繚子》,兵書也。班固以爲諸子類,寘於雜家,此之謂「見名不見書」。《隋》《唐》因之,至《崇文目》始入兵書類。顔師古作《匡謬正俗》乃雜記經史,惟第一篇說《論語》,而《崇文目》以爲論語類,此之謂「看前不看後」。應知《崇文》所釋,不看全書,多只看帙前數行,率意以釋之耳。按《匡謬正俗》當入經解類。 按《漢朝駮議》、《諸王奏事》、《魏臣奏事》、《魏臺詔議》、《南臺奏事》之類,隋人編入刑法者,以隋人見其書也。若不見其書,即其名以求之,安得有刑法意乎?按唐《志》見其名爲奏事,直以爲故事也,編入故事類。況古之所謂故事者,即漢之章程也,異乎近人所謂故事者矣,是之謂「見名不見書」。按《周易參同契》三卷,《周易五相類》一卷,爐火之書也,唐《志》以其取名於《周易...

    臣嘗見鄉人方氏《望壺樓書籍》頗多,問其家,乃云,先人守無爲軍,日就一道士傳之,尚不能盡其書也,如唐人文集無不備。又嘗見浮屠慧邃收古人簡牘,宋朝自開國至崇觀閒,凡是名臣及高僧筆迹無不備。以一道士能備一唐朝之文集,以一僧能備一宋朝之筆迹,況於堂堂天府,而不能盡天下之圖書乎?患不求耳。然觀國家向日文物全盛之時,猶有遺書,民閒所有,祕府所無者甚多,是求之道未至耳。

    古之書籍,有不足於前朝,而足於後世者。觀唐《志》所得舊書,盡梁書卷帙而多於隋。蓋梁書至隋所失已多,而卷帙不全者又多。唐人按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搜訪圖書,所以卷帙多於隋,而復有多於梁者。如《陶潛集》,梁有五卷;隋有九卷;唐乃有二十卷。諸書如此者甚多。孰謂前代亡書不可備於後代乎?

    古之書籍,有不出於當時,而出於後代者。按蕭何律令,張蒼章程,漢之大典也,劉氏《七略》、班固《漢·志》全不收。按晉之故事即漢章程也,有《漢朝駮議》三十卷,《漢名臣奏議》三十卷,並爲章程之書,至隋、唐猶存,奈何闕於漢乎?刑統之書本於蕭何律令,歷代增修,不失故典,豈可闕於當時乎?又況兵家一類,任宏所編,有韓信《軍法》三篇,《廣武》一篇,豈有韓信《軍法》猶在,而蕭何律令、張蒼章程則無之,此劉氏、班氏之過也。孔安國《舜典》不出於漢而出於晉,《連山》之《易》不出於隋而出於唐,應知書籍之亡者,皆校讎之官失職矣。

  5. 根本就沒有什麼:”雅音階、清乐音階、燕音階、俗音階、 自然大调式 ”. 更沒有什麼: “民族調式、清宮調式、 五 (六)聲 (宮)調式 ”. 1、無論什麼種,都不只有一種音階—— 單燕 就已有四聲調音階了! 故並沒有什麼: 黎英海始作俑的:”雅音階 ...

  6. 2014年6月14日 · 謁文廟敬呈徐如先生有懷記先生詩禮原知三代妄風雷真欲十洲鳴。謁拜經堂正所宜。志於刪述最傷悲。先師萬世尊 表,同輩幾年庸再知。蘚滿到門多見到,氣消成夢漸分離。忽然欲濟乘桴事,猛記江聲在外垂。翻了一下,这一首之后似乎就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