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1日 · 2024-05-21 HKT 19:08. 分享工具. 一名有長期病患的31歲男子確診感染猴痘,現時情況穩定。 (港台圖片) 一名有長期病患的31歲男子確診感染猴痘現時情況穩定初步調查顯示潛伏期內他曾在本港有高風險接觸沒有外遊紀錄衞生防護中心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早前錄得的其他猴痘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中心表示,男子上星期二開始出疹,上星期五到衞生署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求診,之後被安排入住瑪嘉烈醫院,正繼續就個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將個案通報世界衞生組織。 中心提醒市民提高警覺,避免與懷疑感染猴痘的人士作密切身體接觸,同時強烈建議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接種猴痘疫苗。 長期病患31歲男子確診感染猴痘.

  2. 2024年4月4日 · 2024-04-04 HKT 12:47. 分享工具. Error loading media: File could not be played. 不少市民到金山郊野公園遊玩 有人稱只要不騷擾猴子不擔心受襲. 本港一名男子確診疱疹病毒,病人曾於2月下旬,在金山郊野公園被猴子襲擊受傷,目前仍然危殆。 不少市民趁假期到金山郊野公園遠足,現場所見,有不少猴子出沒,有人近距離用手機拍照。 有行山人士說,早上遇到有猴子,不感擔心,認為只要不騷擾牠們,不刻意走近就不會被襲擊,自己亦不會餵食。 有家長帶同子女遠足,指不會讓猴子發現自備的食物,不擔心被襲擊。 有小朋友認為,猴子本身可愛,不會害怕牠們。

  3. 2024年4月5日 · 2024-04-05 HKT 09:48. 分享工具. 陳嘉俊(左)表示,部分行山人士會餵飼猴子,令猴子行為愈來愈猖狂。 何俊賢(右)指出,曾於山頭目睹大量猴子出沒,認為當局低估了現時本港猴子數量。 本港錄得首宗人類感染疱疹病毒,患者曾於金山郊野公園被猴子襲擊受傷。 野外動向HK Discovery創辦人陳嘉俊表示,本港市區與郊野界線緊密,猴子見慣人類,過去10多年猴子數量持續攀升,並擴大版圖,疫情期間亦有愈來愈多新手行山人士,部分會餵飼猴子,令猴子行為愈來愈猖狂,甚至搶人類的食物。 陳嘉俊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說,年輕或幼年猴子較多主動問人類索取食物,人們亦因為小猴子看似可愛而放下戒心,但幼的父母、長輩可能隱藏在周邊樹林,可迅速行動造成危險。

  4. 2024年4月4日 ·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形容,人類感染「疱疹病毒」屬罕見,病毒在獼猴常見,嚴重性不高,很多時只有輕微甚或沒有病徵。 但當病毒傳播至人類,嚴重性便大不同,如果不經任何治療,死亡率可高達80%。 病毒有機會進入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對腦部及脊椎神經造成相當大破壞。 林緯遜提醒市民,不論在本港或外地,要避免近距離接觸野生動物或被牠們咬傷抓傷;接觸過野生動物的分泌物應要清潔雙手,若不幸受傷應妥善處理傷口及盡快求醫。 傳染病專家:人類感染疱疹病毒若不治療 死亡率達八成. 本港錄得首宗人類感染「疱疹病毒」確診,患病男子曾於2月在金山郊野公園被猴子襲擊受傷,目前仍然危殆。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形容,人類感染「疱疹病毒」屬罕見,病毒在獼猴常見,嚴重性不高,很多時只有輕微甚或沒有病徵。

  5. 2024年5月6日 · 2024-05-06 HKT 20:44. 分享工具.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初步調查顯示,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早前錄得的其他猴痘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港台圖片) 一名有長期病患的61歲男病人確診猴痘。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病人上月13日及20日到訪位於旺角彌敦道消遣場所「Big Top HK Limited」,期間有高風險接觸,病人亦於上月25日至30日到訪泰國並於當地有高風險接觸。 中心表示,初步調查顯示,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早前錄得的其他猴痘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 中心表示,病人於上月27日開始出疹,上星期四到衞生署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求診,病人情況穩定,並正被安排入住瑪嘉烈醫院。 中心呼籲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接種猴痘疫苗。

  6. 2024年1月1日 · 2024-01-01 HKT 18:31. 分享工具. 1其中一名女嬰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凌晨1時36分出生。 (葉美薏攝) Error loading media: File could not be played. 羅煒皓報道. 踏入2024年凌晨至少有5名嬰兒出生成為元旦BB」。 其中一名女嬰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凌晨1時36分出生母親葉太形容誕下嬰兒沒想像中困難希望將來嬰兒平安健康。 葉太計劃與丈夫再生育一名嬰兒,希望政府每月發放補貼,較一筆過發放的津貼更好。 2024年至少5名「元旦BB」 有父母冀政府每月發放津貼. 踏入2024年凌晨,至少有5名嬰兒出生成為「元旦BB」。

  7. 2023年9月9日 · 港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說,醫管局無就「有條件出院令」指標制定具體指引,醫生根據臨床評估暴力風險,認為可以有指引,但每名患者情況不一,要保留一定空間,維持臨床判斷。 陳國齡說,很多患者撤令後容易誤以為自己康復,有機會失聯或無定時覆診食藥,因此作決定時要平衡患者和公眾的利益,現時的做法是以保護性和保守性作考慮。 當局預計擴大有條件釋放機制,需要一至兩年時間修例。 研究精神健康法律多年的港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天目說,相關法例無清晰界定「刑事暴力傾向」定義,認為政府可制定指引註釋,又建議今次修例參考外國「社區治療令」的做法,在法例列明醫護向患者交代覆核權的責任,保障病人權益。 醫務衞生局指會全面考慮各持分者,包括法律學者的意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