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8日 · 香港青年的代際流動現狀. 在社會分層研究中,社會流動主要分為「代際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代內流動」(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兩種,前者考察的是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階級變化,後者考察的是受訪者在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階級變化。 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在此首先和大家分享當下香港青年的代際流動情况。 參照現今社會分層研究領域慣用的「EGP階級分類方法」並結合香港的實際情况,我們從職業維度出發把受訪者的職業分成4個等級,並分別記作「階級I」、「階級II」、「階級III」和「階級IV」(具體標準如表1所示)。

  2. 2024年5月12日 · 【明報專訊】很多年前,我的臉書專頁仍然是寂寂無名。當時因為乙型肝炎和鄧桂思一事寫一篇文章,忽然受到點兒關注。時間加快至早兩個星期,有另一位醫生在網上寫篇文章,嘗試解說為什麼醫生看門診時只會讓見三分鐘,又適逢鄧女士案件剛剛出判決,大概也引起了點迴響。

  3. 6 天前 · 特首李家超前日呼籲業界切勿自行「放蛇」,周展圖形容司機沒「放蛇」,只是向警方「舉報」,又說只是為不義之事挺身而出,性質如當年佔中他主動清理路障,反問「如果不是犯法,怎會舉報到

    • 逾七成學生渴望社會重返平靜
    • 公式教育與社會創新的矛盾
    • 約1/3學生有志投身藝術文化事業
    • 教育政策應加強創意教育發展

    讓香港重返和諧包容,明顯是學生的主要想法。社會事件和疫情改變了香港的面貌,原本和諧的社會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分裂。學生們對此痛心疾首。他們覺得香港人似乎失去了對持不同意見者的包容。部分學生在這樣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備受煎熬。其中一人以文字寫他的失眠:「半夜,我總是輾轉反側不能入眠……我仍然記得香港曾經是最安全的城市,但現在香港人用語言和肢體去攻擊、歧視甚至霸凌不同政見的人。我希望我能夠停止失眠;我希望社會能重回平和;我希望在包容的社會裏人人都會容忍不同。」另一位學生也描述了他被抑鬱折磨的感受:「我當時幾乎被抑鬱感充滿,我難以將那種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那是一種源於他人對我否定的黑暗。那段時間我漸漸地對自己產生懷疑。」

    雖然超過八成的學生認識到大學文憑是踏入社會的必要條件,但同一時間,過半數的學生不約而同的認為,以應試為本的學校教育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造能力,將學生逐步變成考試機器。有學生誠實的寫:「學生用死記硬背以奪得佳績……透過不斷的做練習,記下無數的歷史片段,做齊功課溫故知新——似乎順理成章地拿下各類學科的獎學金,但是當你問我到現在還記起什麼嗎?我會說我全都忘了。」 大部分學生認為,較差的教育背景會限制個人的事業發展,所以學生們都希望獲得大學文憑,然而,現實情况是本地大學的錄取率僅約兩三成,這意味着只有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能獲得進大學的入場券。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來自教育體制的壓力,並形成了心理上的癥結。幾位學生均以「令人窒息」等字眼形容該情况,其中一位更直接指出問題核心:「學校中有太...

    香港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有同學用「成功公式」形容單一的社會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本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想要成為醫生或律師等專業人士,但同時,也有另外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想投身藝術文化相關的行業。學生知道藝術在這「文化沙漠」難以發展,但是他們仍然堅持本心,頂着壓力朝着理想前進。一位學生這樣形容社會對嚮往藝術的人的嘲諷:「人們把作家和畫家與貧窮聯繫起來,他們說服彼此不要做這樣的工作。否則他們的未來將會是慘淡和無助的。然而,如果我堅持我想成為藝術家的夢想,人們會笑話我,覺得我太幼稚又不切實際。」除了社會的壓力,父母的誤解是更大的阻礙。一位學生無奈寫道:「如果我告訴我的父母我想成為設計師或者畫家,我的父母肯定會非常驚訝,然後他們會勸我放棄這樣的想法。」

    學生在寫作中提出了關於香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同建議,譬如希望學校增設不同類型的課程,採用更具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並組織更多樣的課外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個人興趣和需要。 在整合了所有數據後,本研究團隊認為社會有必要在學生的職業規劃、全人發展、教師訓練和專業發展方面推動更多政策行動,幫助學生生涯規劃,提升與少數族裔學生合作時所掌握的跨文化技能,以及提高對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支援。因此本團隊建議:(1)應更有效利用現有政府和社會資源,加強支援學生職業生涯規劃;(2)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加強創意教育發展,並於校內鼓勵包容,促進跨文化意識和推廣跨文化交流;(3)為教師舉辦職業輔導課程與心理健康培訓,協助他們為學生提供建議。 (作者按:「探討香港學生如何築構未來願景」由香港教育大學賀潔婷教授(Prof. Chr...

  4. 2024年1月24日 · 所以今天的標題不引前人之句轉用我的傻人傻語:「上有精神下有精神病。」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個通病但香港正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精神地活活出精神」。上述4個精神」,同樣的字但有不同意思和內涵靈活生動毋須拘泥

  5. 2024年3月24日 ·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Benjamin Becker則表示,有研究指用戶往往低估他們使用社交平台時間,雖然欠缺可對照研究,但可以相信用戶觀看短片時,腦部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它(多巴胺)讓我們感覺良好,令我們喜歡或想要某些東西」,引人入勝短片會刺激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而多巴胺讓大腦產生「獎勵機制(reward system)」,做出滿足自身欲望行為。 Becker笑言他工作繁忙,沒時間看電視或者TikTok短片,但他可以想像,假如他從觀看影片中獲得樂趣,他或會花相當長時間於此。 禁用不治本 或出現相似平台.

  6. 2021年5月13日 ·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自閉人士有話說:了解、包容和共處(文:成鈺琳、葉兆輝) (09:00) 圖1之1. 每年4月2日是聯合國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各大自閉症相關機構、組織和團體都會在4月份舉辦相關活動,提高社會民眾對自閉症認識。 自閉症是一種腦神經發展障礙。 根據診斷標準,自閉症主要特徵是社交溝通困難、局限重複行為和狹窄興趣。 自閉症呈現因人而異。 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Syndrome)或所謂高功能自閉症是自閉症一種,還有部分是有智力或學習障礙,也有伴隨其他不同特徵。 因為每人受影響程度和方面不一樣,所以我們稱之為自閉症譜系,來形容不同自閉人士個別能力以及多元化需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