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3月22日 · 公屋申請房屋署上樓時間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今日22日討論2024/25年度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檢討結果通過最新建議入息及資產限額今年4月1日起生效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

  3. 2017年9月4日 · 新公屋富戶政策今年10月實施房委會收緊富戶交還公屋條件只要公屋戶每年入息限額超出5倍資產淨值超出限額100倍又或在港擁有物業三項關卡中中了其中一項該公屋戶便需於12個月內遷離單位房委會本月陸續向首批約1千個公屋戶發出申報表據了解有富戶透過轉移資產或除去戶籍以圖避開政策料明年4月下批公屋戶審查前會有更多除名個案產生額外住屋需求有可能令房委會得不償失。 房委會數字顯示,今年首季已有10,100宗刪除公屋戶籍個案,比例上較過去3年全年約3.3萬至3.6萬宗為高。 更多置業裝修報道 【按此即睇】

  4. 2024年1月23日 · 本港住屋問題向來令人關注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接受傳媒訪問表示與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去年11月起追查公屋住戶在廣東省的物業正研究與內地建立恆常機制查核公屋住戶內地資產如住戶超出限額就要交還公屋單位。 最新影片: 童學園. 校長專訪︱小五生親恩宴親自下廚父母食到眼濕濕 八鄉校長:創造親子幸福感. 何永賢表示,房委會一直收到投訴指有公屋住戶在內地持有物業,而根據現時機制,公屋住戶需申報境外及內地物業,如經查核,住戶超出限額,便要交還單位。 何永賢指,房屋局已跟廣東省相關部門合作,去年11月已有相關個案,現時調查工作仍持續進行,正與內地研究建立恆常機制,查核公屋住戶的內地資產。 公屋輪候冊仍有13萬人.

  5. 2017年9月4日 · A: 根據房委會的資料顯示現時有超過20萬戶每兩年需申報入息及資產房委會定於每年4月及10月進行當中只有約1,000戶需於今年10月的申報周期進行申報若公屋居民收到房署的遷出通知書便須遷出設1年寬限期亦設有上訴機制Q如何計算入息及資產限額? A: 見下圖若所有家庭成員均為55歲以上的1人至3人家庭會按4人住戶的資產限額計算。 房署表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約22,500個公屋租戶正在繳交額外租金,佔全部公屋租戶約3%,當中約2萬戶繳交倍半租,約2,400戶繳交雙倍租,約30戶繳交市值租金。 在2016/17年度,房委會從繳交額外租金的租戶收回的公屋單位數目為約200個。 【延伸閱讀】 公屋富戶憂無屋住「焗買」景泰苑.

  6. 2022年3月1日 · 房委會已經檢討2022/23年度出租公屋資產及入息限額建議按通脹幅度調高各住戶人數的資產限額較2021/22年度上升2.5%至於2022/23年度的公屋入息限額就建議凍結在現行水平房委會解釋因應前所未有的疫情帶來經濟衝擊在計算2022/23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或需特別考慮尤其是作為公屋目標群組的低收入家庭生計受到嚴重影響由於情況特殊房委會建議將所有家庭人數住戶的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不變至於「富戶政策」的入息和資產限額,也維持不變。 而資產限額方面,就建議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過去一年變動作出調整,即把公屋資產限額上調2.5%。 房委會相信,全港約17.4萬個私樓非業主戶,將符合公屋入息資格。

  7. 2019年9月16日 · 按現行規定倘入息或資產超逾限額令公屋申請被取消申請者可於申請取消當日起計6個月至兩年內提出要求恢復申請一般2至3個月入可獲接納申請在過去5個年度因入息或資產超標已被取消申請的個案有5840宗然而卻高達5750宗申請最終獲恢復申請據悉房署認為現行恢復申請機制或引起對其他申請者造成不公平。 也有意見認為,房署應盡量防止申請者故意壓低入息及資產,再恢復申請。 房署建議新方案,供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討論,研究在是否縮短恢復申請的時效至最少6個月;以及只容許申請人要求恢復申請1次。 另外又要求小組討論,建議應否在接獲恢復申請要求的1年內,才隨機處理恢復申請要求。 申請者倘全部成員現住公屋 申請期或一刀切最多凍結1年.

  8. 2023年8月14日 · 因應本港人口老化情況嚴重房委會委員黃碧如認為當局應檢討公屋長者戶免入息資產審查的門檻由目前60歲提升至65歲以免長遠影響公屋流轉翻查資料目前約4分1公屋住戶為60歲以上全長者戶」。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碧如於電台節目表示,當局應檢視現時年滿60歲或以上的全長者公屋住戶,獲豁免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做法,建議將年齡要求提高至65歲,以免影響公屋流轉的持續性。 最新影片推介. 童學園. 【童學園】20分鐘速整開學午餐飯盒 陳倩揚聯乘營養師教煮2款百搭食譜. 黃碧如今於電台節目上指,近年公屋供應與輪候者需求落差頗大,人口老化同時愈趨嚴重,加上現今社會不再視60歲為老年,大部分60至65歲的人士仍有工作能力;又指若是富戶,基本上應支付倍半或雙倍租金,甚至遷出單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