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1日 · 家族傳承的內涵. 家族傳承面臨的挑戰及因應. 因此,家族傳承所面臨到的挑戰就是如何訂立機制,使家族企業得以長久經營,家族的財富及成員人才能夠同步增長。.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6期.

  2. 2019年3月1日 · 亞太菁英財富管理學院院長羅立群首先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破題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對全球140個經濟體進行評估評估標準包含以下4大類別有利環境市場人力資本與創新生態系統。 而根據評估,二 一八年臺灣的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3名、亞洲第4名。 臺灣現況:缺乏商業活力. 在「創新生態系統」的評估類別項目中,臺灣的「商業活力」僅排名全球第21名(見圖一),略顯疲態的經濟,成為無法帶動臺灣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原因出在臺灣的人口老化趨勢。 羅立群認為,臺灣人口結構已經從低金字塔轉向縮減型金字塔,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達到14.36%,從高齡化社會邁向高齡社會;扶老比也在二 一七年首次超過扶幼比,達到18.99%(見圖二與圖三)。

  3. 2022年11月3日 · 除了應避免銷售誤區外,經營高資產客戶也需要掌握好3大要點: 第1,業務員需要超前部署 ,也就是針對不同的高資產客戶,業務員需要事先瞭解客戶正在關注的事情是什麼,比如全球局勢議題,或是小孩留學議題等,如此才能依據高資產客戶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規劃,並讓客戶感受到業務員的高度專業。 而上述所指的「專業」並不僅是保險領域的專業,立群教授認為,保險專業是保險業務員的基本,這裡要增進的專業是「客戶要的專業」,也就是客戶現階段關注的事物,如此才能從眾多保險業務員當中脫穎而出。 如何找到「客戶要的專業」? 立群建議,業務員可以運用google查詢近2個月的熱門關鍵字,並判斷不同年齡層的關注點是什麼,以此找到客戶正在關注的事情。 第2,業務員須經營社群平臺,建立口碑 。

  4. 2020年2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0 年 2 月 1 日. 0. 1758. 茆麗蓉. 現職:中國人壽保富通訊處業務襄理. 座右銘:終身學習,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我! 榮譽紀錄: 1. 二 一八年榮獲國際龍獎IDA傑出業務銅龍獎. 2. 二 一八、二 一九年榮獲美國百萬圓桌MDRT會員. 3. 中國人壽TOP頂尖會員連續90次. 4. 中國人壽二 一八年極峰表揚會業務襄理組全國第15名. 5. 中國人壽二 一九年高峰表揚會業務襄理組全國第1名. 6. 中國人壽二 一九年極峰表揚會業務襄理組全國第2名.

  5. 2019年2月1日 · ★專長是為資產高淨值富豪個人或超級富豪家庭提供投資及理財規劃服務,客戶遍布53個國家. ★擁有2個學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2018年拿到金融保險博士學位. 回顧過去,二 一八年對我來說確實是奇妙美好的一年,我想在此表達感謝,在這個共學成長的大家庭,我感到謙卑。 但我想給財務顧問一個建議:不要自鳴得意! 二 一八年是很棒的一年,但如果我說我感到滿意,那是騙人的。 事實上,我沒有完成我的目標,我的個人目標是在二 一八年達到100個國際龍獎IDA/美國百萬圓桌MDRT標準,但最後我只做到90個IDA/MDRT。 坦白說,我對自己感到失望。 也許,我高估了我的能力……;又或許,我沒有認真努力工作……。 但無論我給自己找什麼樣的理由,我覺得最糟糕的,就是幫自己找藉口,各種沒有完成目標的藉口。

  6. 2023年6月1日 · 0. 465. 常見的人才培育分為3個階段:「選才、育才、留才」,也就是找對人,投入教育,最後使其定著於團隊中,不過,若是在「選才」起初就找到契合於團隊文化的夥伴,又或者找到具有潛力的人才,後續的流程將會事半功倍。 那麼,究竟該如何制定文化和增員流程,才能夠找到屬於團隊的績優潛力股? 「專業、富足、快樂」是台灣人壽宏通訊處處經理高旭慶打造的團隊文化,他認為這3點代表了從事保險業的正向循環──當業務員擁有專業,才能提供客戶良好的服務;因為客戶相信業務員的服務,進而帶來財富;而夥伴在事業裡得到正向的回饋之後,自然也會獲得生活上的充實。 高旭慶認為,團隊文化是伴隨一個團隊成長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專業、富足、快樂」不僅是團隊夥伴對自我的要求,更是客戶接觸到宏通訊處的直觀感受。

  7. 2019年8月1日 · 2019 年 8 月 1 日. 0. 4880.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為什麼做完了所有的事,卻達不成原來期待的目標,結果和自己的想像不一樣? 仔細拆解工作的4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就不難找到問題的癥結。 在每一個月都要做的檢討會中,有一個雜誌團隊營運出現了問題,我仔細檢視了他們的產品,我直覺的感受到,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讀者的需要,產品因而也就沒能真正滿足讀者。 於是我嘗試建議:定位應如何調整,內容選題應如何修正。 沒想到這個單位主管竟告訴我,他們就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在工作。 我十分納悶,這本雜誌的內容,跟我所說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麼會一樣呢? 仔細分析,我終於瞭解:這是執行面的落差所造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