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8日 · 總結餘的水平變化基本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資金的流入流出,二是管局對港元的干預活動。香港實行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兌美元的匯限制在7.75至7.85 水平,當匯到達這個區間的上下限時,管局便會入市干預,買入或賣出出美元。

  2. 2023年3月9日 · 近日旺角洗衣街地皮以低價每呎約3100元賣出比市場估值下限價還要低16%一年之內由估值230億元大幅下降至47億元貶值八成。 面對財政赤字和流標項目增加,政府愈是缺錢,愈需出售更多土地,價格就愈低,惡性循環,有說是「賤賣資產」,有說是市場行為,見仁見智。 根本問題是賣地本身不能創造新的價值,所得收入亦不穩定。 從上述的例子得見把財政收入過分依賴賣地的憂患之處。 本次預算案響起的警號,正正反映出香港公共財政的結構性問題。 港府應該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 「自我革命」是中國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 歷史周期率是指歷史過程中反覆出現的規律,相當於中國封建時代「治亂興衰」的朝代更替。 統治集團違背社會發展規律,逐漸喪失民心,最後覆滅,由新的集團替代。

  3. 2022年6月2日 · 黃紹基則分享數字營商後對企業的優點他舉例指利用科技後能提升管理能力香港九龍新界區域總監花一兩天就成功巡舖」;周大福在內地更有多達6千間店舖並分布在一到四五線城市當利用科技後便可以每天收集數據利用 ...

  4. 2016年5月13日 · 近日與友人聚會,話題經常談及樓市。 一來樓市跌勢持續,想上車或換樓的朋友關注樓是否已見底;二來銷聲匿跡多年的負資產捲土重來,首季大幅飆升十四倍,令人回憶起97大崩盤的慘況。 加上本港經濟進一步下行、內地權威人士放風中國經濟步入L型,不少人提出特區政府應考慮「撤」辣,以免步97樓大跌後塵。 撤辣呼聲多 但萬萬不可. 升斗小民,窮盡一生,只求有瓦遮頭,因此樓市政策的絲毫變動,都引發高度關注。 筆者也不例外,只是對撤辣提議,權衡利弊後,認為萬萬不可。 提議撤辣的觀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辣招已成功遏制樓過快上漲,樓市更步入下行期,政策應退出舞台;二是經濟下滑,負資產上升,政府要防範風險,撤辣刺激經濟、提振信心。

  5. www.speakout.hk › index港人講地

    4 天前 · 港人博評. 「港人講地」Speakout 希望與大家一起提出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意見,以改善香港的社會民生和環境。. 歡迎您一同進入「港人講地」,同為建設香港這片福地出一分力。. 使命: 1. 提供一個理性發聲平台,品評時政,為香港未來出謀獻策。. 2. 匯聚社會各界 ...

  6. 2014年8月1日 · 中銀香港全球市場副總經理梁偉基表示,該行今年的認購人數與去年持平,人數少於50萬,相信認購兩手或以下人士,每人可獲分派兩手。 認購金額則下跌19%,但基本符合預期。 他指出,第三批iBond昨收報104.85元,預計第4批iBond首日交易將介乎104至105元。 政府將於下四(8月7日)公布正式認購結果。 原圖:網絡. 標籤. # 經濟 # iBond # 財經 # 理財 # 通脹. 第四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昨日截止認購。 管局公布初步數字,今年申購iBond總人數僅49萬人,較去年有52.5萬人申請上一批iBond,減少超過3萬人。 而是次的總認購金額約291億元,較上一批認購金額400.2億元低27%。 ...

  7. 2021年8月17日 · 價值港幣$5,000的香港消費券計劃涉及款項共約港幣$360億,最早可於2021年8月1日領取第1期,至今已約2星期,為刺激消費投石問路。 商戶因應一次性補助政策,紛紛「把握機遇」,市民「見招拆招」,盤算消費策略。 部份商戶趁機加價,價格浮動引發市民不滿,「評論員」更道出對通貨膨脹的恐慌,然而此說未免過份武斷。 經濟學未能證實消費券導致通貨膨脹. 從經濟學角度,香港消費券計劃不符合通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且購買力下降,而非短暫或一次過上升,原因包括需求拉動(Demand-Pull)、成本推動(Cost-Push)和慣性預期(Built-In),政府可以透過降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等政策穩定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