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8日 · 無論你之前使用 Notion 來進行團隊或個人知識庫的管理(wiki),還是進行專案任務管理(project),如果你曾經煩惱過 Page(頁面)比較能清楚列出流程,但 Database (資料庫)又能更方便分派人員、時間、狀態,而不知道要用什麼好? 上述這些需求與問題, 或許「 Notion wiki 」新功能,把頁面(Page)轉換成 wiki(知識庫)模式,就能帶來一些解答 。 要開始試試看這個功能,只要來到某一個專案頁面, 在右上方的「...」選單中,開啟「 Turn into wiki 」模式即可。 不用擔心試錯,因為如果不想要這個模式,可以隨時切換回原本單純的頁面功能。 切換到 wiki 模式後,可以看到頁面上方多出兩個功能: 切換不同的資料檢視方式.

  2. 2019年3月8日 · 關鍵其實總是在於使用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我以 Trello 團隊自己釋出的案例,來解析 Trello 開發團隊自己如何應用 Trello 來整理專案? 有哪些管理方法? 看板、列表、卡片如何分類與設計? 你可以在這篇文章中,學會如何真正利用 Trello 來排程專案。 3. 如何整理任務卡片? 如何讓 Trello 列表與卡片不再落落長? 專案管理的5個關鍵技巧. 如果發現 Trello 上要管理的任務非常多? 一個專案要完成的行動、整理的資料一大堆? 一個團隊要同時處理多個專案? 這時候,應該怎麼整理與分類比較好呢?

  3. 2017年10月13日 · 作者: Esor Huang 10月 13, 2017. 你有沒有在做筆記時,遇過這樣的困擾:聽著老師講解,快速把聽到的每個重點記錄下來,覺得自己好像記了很多,但事後回頭看筆記,覺得一團混亂! 甚至看不懂自己到底在寫什麼? 或是原本誤以為內容豐富的筆記,卻很多重複內容,發現真正的重點並沒有記到? 於是你還要再花很多時間重新整理一次筆記? 偶爾會有同學寫信來電腦玩物問我:「電腦玩物上撰寫很多 筆記術文章 ,有沒有什麼有效的筆記方法,可以讓我第一次聽老師講一個全新主題,或是第一次看一本書、第一次整理一份資料時,就能快速的整理出重點? 寫出有架構的筆記? 並且下次使用時可以有效再利用呢? 我自己有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筆記方法,說出來沒什麼稀奇,而且立刻就能學會。

  4. 2017年8月30日 · 1. 每一個工作或生活任務,我都會以一則新筆記開始。 不是寫在行事曆或待辦清單,就是用一則空白新筆記開始(當然是用 Evernote )。 2. 在這則任務筆記中,我會開始記錄自己怎麼想、怎麼做,把大腦內的構思逐步記錄到筆記中。 3. 我會利用這則筆記直接規劃任務執行流程,而不是另外有一個待辦清單,所以筆記本身就記錄了任務過程。 4. 我會隨時遇到什麼問題、意外時,都在這則任務筆記上做記錄。 5. 任務完結後,我會在這則任務筆記中加入我的「 KPT反省 」,設想下一次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因為我的筆記習慣像是上面這樣,所以其實我平常執行任務的構思、歷程與最後的檢討,就會在我的筆記中自然留下記錄,反而不需要特別的時間來寫日記做反省。

  5. 2017年8月23日 · 我喜歡「實際驗證」時間管理方法,而我的下一個實作目標,就在很受歡迎的 專案管理工具 「 Trello 」上,實做出子彈筆記與 GTD 時間管理方法。 當然,做得到是一定的,因為好的方法本來就能套用到不同工具上。 只是說在 落實到 「 Trello 」 的執行過程中,會有哪些眉角可以活用呢? 下面就是我實際操作後的心得分享。 1. 看板:以月為單位. Trello 教學就請大家看這篇文章的整理:「 為什麼大家愛用 Trello ? 最佳整理教學讓事情井然有序 」,我這邊不再重複。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複製我分享的兩個 Trello 範本看本,一邊對照文章一邊試試看:「 每月子彈筆記範本 」、「 8 月子彈筆記實做範例 」。

    • 孟耿如wiki1
    • 孟耿如wiki2
    • 孟耿如wiki3
    • 孟耿如wiki4
  6. 2018年4月29日 · 在電腦玩物上有兩篇 Google 工具的延伸活用文章很受歡迎,分別是:「 Google 表單不是只能做問卷, 你沒想到的10個活用案例教學 」、「 Google日曆不是日曆,你沒想到的10種活用案例教學 」。 在這兩篇文章中,我分別用實際的應用案例,分享了這些簡單工具的意想不到用法。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整理一下 「 Google 試算表」這個表格工具的活用案例 ,利用 Google 試算表可以當線上資料庫、可以多人協作、可以安裝外掛,一起來看看有沒有辦法實際在什麼應用案例上活用。

  7. 2016年8月24日 · 1. JANDI 是繁體中文版. 很多人都跟我說想在團隊導入 Slack ,但結果不是每個團隊成員都能接受英文介面。 而 JANDI 有完整的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日文、韓文與英文介面,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接受,甚至跨國使用也方便。 2. 你可以在 JANDI 建立或加入多個團隊平台. 你可能需要一個辦公室團隊溝通平台,還有一個 A 專案的團隊常常討論事情,為了辦一個活動臨時又需要另一個新的團隊討論區,這時候都可以在「 JANDI 」很方便的開設新團隊,或是加入其他人開設的不同團隊。 每一個「團隊」都可以擁有獨立專屬的溝通平台,而你可以同時管理與加入多個團隊 。 當你在「 JANDI 」加入多個團隊後,有一個很棒的設計是: 在每個團隊裡,你可以是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名稱、職稱、頭像。

  1. 相關搜尋

    孟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