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8日 · 媽仍醒時,弟弟在她床邊,不願離開,但媽媽說他礙著她連續劇。 那劇集正好在說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是我國名醫,甚麼病都治得好。

  2. 2022年3月18日 · 《正氣歌》是他在獄中所作,強調自持一股浩然正氣,持節秉義,生死無悔,始終不向敵人屈服。 內容分析. 「節」就是約束。 人無不追求財富,愛惜自己生命,但為了堅守道義,我們有時不得不放下求取富貴的欲望,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內在約束機制! 當我們懂得道義所在,這一顆追求道義的心靈,就會約束種種不義行徑。 不過,遇上困頓的處境 (窮),它就會受到更大的考驗。 有些人平時總能見義勇為,給老人家讓座,做義工服務,甚或捐血,都沒有太大損失,可以不拘小節;一旦遇上生死利害關頭,在義利之間,或者道義和性命之間作出抉擇,就是另一回事了。 《論語?泰伯》記載了曾子一句話:「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3. 2016年1月15日 · 一個女孩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最終憑藉她不懈的努力得以逐步實現,更感染了那些本來認為前景渺茫,或有所畏懼的人,令他們也嘗試爭取自己的權利。這不正正就是夢想的意義所在嗎?看似空談的夢想往往能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4. 2021年11月19日 · 他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能展現「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美德。. 試撰寫文章一篇,描寫這位人物的言行。. (2020文憑試) 學生姓名:陳奕琳 (沙田培英中學,中六級) 學生示例. (第1段)結束了一場聚會,我又匆忙奔赴下一個約會。. 這次,我提早到達 ...

  5. 2014年10月22日 · 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魯迅,21歲時到日本學習日語及醫學,然而在學時因過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片中的中國人當俄國間諜被日本人槍斃,中國同胞卻駐足圍觀,魯迅有感「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能 ...

  6. 2020年9月25日 · 孔子沒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對於「死」是什麼,也沒有作詳細的解說;但從以上對話,可見對比未知的「死」,孔子更關心的是「生」。. 如賈平凹所說:「人在世上,是最艱難的事」,人既然活着,就應先處理好眼前事,無謂本末倒置、自尋煩惱去苦思身後事 ...

  7. 有人說好學、力行和知恥都不難做到,於是指出所謂「三達德」倒也輕鬆平常,可以手到拿來。. 果真這樣嗎?. (1) 好學:不僅僅於好好學習,還要有不斷探索的動機,廣博學習的過程和終身學習的堅持,更重要的是「擇善而從」的本領。. (2) 力行:不僅僅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