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4日 ·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因此命名為耳念珠菌但它也可以寄居於人體其他器官現時大部分耳念珠菌都不是在耳道中找到為何會感染耳念珠菌耳念珠菌主要存在於醫院環境中帶菌者經共用物件例如牀欄量血壓器探熱器等醫療儀器把耳念珠菌傳給其他人大部分耳念珠菌帶菌者都沒有病徵當醫院發現有病人受感染後都會進行追蹤篩查從而發現其他帶菌者。 徐醫生指,耳念珠菌一般不會影響到健康人士,但當人體的抵抗力差,例如是長期病患者、癌症病人、正服用抑壓免疫系統藥物的病人等,則較大機會感染。 一文睇清30多個港九新界行山郊遊好去處. 即睇全文. 感染耳念珠菌有何後果? 當人們接觸到耳念珠菌,若只是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話,一般都不會引發感染或出現病徵。

  2. 2023年6月1日 · 2023年6月1日. 病原體.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發現的多重耐藥真菌 2009 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發現並分離耳念珠菌感染大多與醫護環境相關雖然耳念珠菌可於患者身上繁殖數月而不引起症狀並在環境中持續存活但它可能會引起致命的嚴重感染由於耳念珠菌 (1)通常具有多重耐藥性; (2)難以經標準化驗方法鑑別,容易因鑑別有誤而造成治理不當; (3)可引致醫護機構(例如醫院和護養院)出現爆發,因此對全球的公共衞生構成嚴重威脅。 病徵.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這些部位包括腋窩和腹股溝等皮膚、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和呼吸道樣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血液,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甚至致命。

  3. 2024年1月2日 · 耳念珠菌是一種新發現的多重耐藥性細菌於2009年首次在日本一名患者的外耳道中發現並分離感染大多與醫護環境相關雖然耳念珠菌可於患者身上繁殖數月而不引起症狀並在環境中持續存活但它可能會引起致命嚴重感染香港自2019年出現首宗海外輸入耳念珠菌個案耳念珠菌帶菌個案在公院蔓延至去年10月底單是醫管局已檢測到超過600宗耳念珠菌帶菌個案以2023年為例就有約350宗當中近半為院內傳播個案集中在九龍中聯網醫院。 多間院舍過去曾爆發過耳念珠菌群組,衞生防護中心指出,由首次發現個案至2023年9月,有8個群組發生在安老院舍影響67人,餘下3宗為散發個案。

  4. 2023年3月31日 · 具有高抗藥性和致命風險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美國多個州份蔓延有三分之一患者在90天內病逝而本港近日亦出現耳念珠菌蹤跡九龍醫院香港佛教醫院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先後爆發耳

  5. 2019年4月9日 · 台灣曾在2018年出現一起56歲男性輕症感染案例,且感染源不明。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患者有糖尿病和天疱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去年4月因皮膚感染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才痊癒但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也沒有引起醫院群聚或社區擴散。 雖然耳念珠菌未在台灣肆虐,但一般常見的念珠菌感染,過去被認為對於抗黴菌藥物的抗藥性較少。 如今卻有文獻指出,耳念珠菌不僅對第一線藥物具抗藥性,甚至也有案例發現它對多種抗黴菌藥物也有抗藥性,不能不提高警覺。 (預防耳念珠菌,首要避免醫療相關感染,應做好清潔消毒和防護隔離工作。 圖片來源:陳德信) Q1:什麼是耳念珠菌?

    • 帶耳念珠菌1
    • 帶耳念珠菌2
    • 帶耳念珠菌3
    • 帶耳念珠菌4
    • 帶耳念珠菌5
  6. 其他人也問了

  7. 耳念珠菌 (學名: Candida auris )是一種 真菌 ,它首次發現於2009年是在日本東京都老年醫院一位70歲的日本女性的耳道中分離出來的。 [1] 耳念珠菌可引起 侵襲性念珠菌病 (英語:Invasive candidiasis) ,如念珠菌菌血症、心包炎、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 念珠菌是廣泛存在自然環境的真菌,常見於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 [2] 通常情況下,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容易感染耳念珠菌,健康人通常不會感染耳念珠菌,因此耳念珠菌對於普通公眾的健康威脅較低 [3] 。 它能夠長期存活在患者、醫護人員的皮膚表面以及醫院設施表面。 由於其 多重耐藥性 (英語: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致死性高、感染診斷困難,它被稱為「超級真菌」。

  8. 耳念珠菌為一種新出現的多重耐藥性真菌,能造成高死亡率的嚴重感染耳念珠菌對大多數抗真菌藥有耐藥性,令治療相對困難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的耳念珠菌可寄存在人體各處( 包括皮膚陰道和呼吸道),能在環境中存活數週,並能在醫療設施中引起爆發要預防耳念珠菌在院舍傳播,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特別是手部衞生)及環境衞生尤其重要。 當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接獲醫管局通知有耳念珠菌帶菌病人將出院到院舍後,會派員到院舍視察,並與醫管局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及社會福利署合作,提供感染控制建議及培訓職員。 有效的感染控制建議包括妥善安置帶菌院友、嚴守感染控制措施(標準及接觸傳播防護措施)、加強環境清潔及消毒、使用專用醫療用具、廁所及沐浴設施。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