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序言. 杨振宁 (英語: Chen-Ning Franklin Yang ,1922年10月1日 — [註 1] ),男, 安徽 合肥 人, 中国 理论物理学 家,研究領域有 统计力学 、 粒子物理学 [17] [15] 。 他曾于 抗日戰爭 時期 西南聯合大學 念本科、碩士,后赴美念博士。 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李政道 於1956年共同提出 宇稱不守恆 理論,因而获得1957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为最早 华人諾獎得主 之一,他也是目前两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國公民之一。 1954年,杨振宁同米尔斯创立了“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

  2.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楊振寧 一起因 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 的發現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論由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 吳健雄 的實驗證實。 李政道曾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最年輕的 諾貝爾獎得主 ,此一紀錄直到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獲得2014年 諾貝爾和平獎 才被刷新。 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25歲,1915年)、 維爾納·海森堡 (30歲,1932年)以及 馬拉拉 (17歲,2014年)。 李政道和 楊振寧 是最初的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即使在1962年歸化 美國籍 之後,他也仍是最年輕的 美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 生平 [ 編輯]

  3. 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 杨振宁还曾引用 苏东坡 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 苏轼 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 李政道 没能做到这点。 ” [1]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 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 杨振宁 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 诺贝尔奖 的论文中,有关 宇称不守恒 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 [1] 详细经过. 播报. 编辑. 初识.

  4.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 楊振寧 一起因 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 的發現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論由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 吳健雄 的實驗證實。 李政道曾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最年輕的 諾貝爾獎得主 ,此一紀錄直到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獲得2014年 諾貝爾和平獎 才被刷新。 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25歲,1915年)、 维尔纳·海森堡 (30歲,1932年)以及 馬拉拉 (17歲,2014年)。 李政道和 楊振寧 是最初的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即使在1962年歸化 美國籍 之後,他也仍是最年輕的 美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 生平.

  5. 基本介紹. 事件背景 : 李政道 楊振寧 決裂事件. 事件主角 : 李政道 與 楊振寧. 相關人物 : 杜致禮 、 秦惠箬 、 季承. 事件背景. 2009年12月10日, 諾貝爾獎 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同日,由 季羨林 之子 季承 執筆的《 李政道傳 》在 西單圖書大廈 首發。 季承曾為 李政道 助手12年,在本書30萬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統地披露李政道與 楊振寧 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內幕:名字排序之爭。 季承坦言,“我寫他們的恩怨,是抱著客觀的態度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 ”對於這段恩怨, 楊振寧 和 李政道 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 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6. 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事件 事件背景. 季承 坦言,“我寫他們的恩怨,是抱着客觀的態度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 ”對於這段恩怨楊振寧李政道 都深以為憾,但各執一詞。 楊振寧雖然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最先對外公開事實真相”。 楊振寧還曾引用 蘇東坡 與其弟詩“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來表達他對 蘇軾 兄弟情誼的羨慕,他説:“很遺憾,我和 李政道 沒能做到這點。 ” [1]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這段恩怨的? 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開發表一封信,“我和 楊振寧 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

  7. 李政道教授生於1926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5),後赴美取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1950),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李教授專長於理論物理各領域。 其研究範圍包含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場論、流體力學與天文物理等。 1956年與楊振寧共同發表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一文提出宇稱不守恆可能是普遍性的基礎科學原理。 這個論點於1957年由吳健雄與E. Ambler的實驗獲得證實,李政道與楊振寧也因而得到當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殊榮,曾獲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榮譽。 李教授長期關注華人物理學界的發展,致力於臺灣與中國大陸物理界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方面,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 如需詳細資料,請參考國立清華大學校慶系列叢書—《人物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