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7日 · 李遠哲 (英語: Yuan-Tseh Lee ,1936年11月19日 — ),出生於 日治台灣 新竹州 新竹市 (今 新竹市 東區 ) [1] , 臺灣 化學家 , 美國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榮譽教授。 [2] [3] [4] 1986年與 達德利·赫施巴赫 、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 共同獲得 諾貝爾化學獎 ,也是第一位出生及成長於臺灣的 諾貝爾獎 得主。 [5] [6] 李遠哲是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日本學士院 名譽會員 [4] [7] ,曾任 中央研究院 院長(1994年—2006年)、 國際科學理事會 會長(2011年—2014年)、 名古屋大學 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4] 、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 。 生平 [ 編輯]

  2. 李遠哲是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日本学士院 名譽會員 [4] [7] ,曾任 中央研究院 院長(1994年—2006年)、 國際科學理事會 會長(2011年—2014年)、 名古屋大學 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4] 、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 。 生平. 1936年11月19日,李遠哲出生於 新竹州 新竹市 ,父親 李澤藩 是知名 畫家 ,小時候曾有一段躲避 空袭 在鄉間生活的經歷。 臺灣省立新竹中學 畢業後,李遠哲進入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系就讀,大二時轉入化學系。 受到同寢室室友 張昭鼎 學長的影響,開始對 物理化学 感到興趣。 當時化學系並沒有安排很多物理方面的課程,張昭鼎便安排了一個暑假與李遠哲在宿舍中研讀 热力学 。 李遠哲亦去物理系修了 电磁学 。 [8] 學術生涯.

    • Early Life
    • Scientific Career
    • Personal Life
    • Recognition
    • Publications
    • External Links

    Lee was born to a Hokkien family in Shinchiku City (modern-day Hsinchu city) in northern Taiwan, which was then under Japanese rule, to Lee Tze-fan, an artist, and Ts'ai P'ei (蔡配; Cài Péi),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from Goseikō Town(梧棲港街), Taichū Prefecture (Wuqi, Taichung). Lee is a Hokkien with ancestry from Nan'an City, China. Lee played on ...

    Chemistry

    In February 1967, he started working with Dudley Herschba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on reactions between hydrogen atoms and diatomic alkali molecu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versal crossed molecular beams apparatus. After the postdoctoral year with Herschbach he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aculty in 1968. In 1974, he returned to Berkeley as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t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coming a U.S. citizen the same year. Lee is a U...

    Nobel prize

    One of the major goals of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s where chemical kine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cientists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stated macroscopic chemical processes consist of many elementary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are themselves simply a series of encounters between atomic or molecular spec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ime dependence of chemical reactions, chemical kineticists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sorting out all of the elementary chemical reacti...

    Recent works

    During his tenure, Lee has worked to create new research institutes, adv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in Taiwan, and to recruit and cultivate top scholars for the Academic Sinica. In 2010, Lee said that global warming would be much more serious than scientists previously thought, and that Taiwanese people needed to cut their per-capita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current 12 tons per year to just three. This would take more than a few slogans, turning off the lights for one hour, or cutting meat...

    Lee's father was a painter in Taiwan. His mother was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his elder brother, Yuan-Chuan Lee, has been a professor in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for 40 years, awarded the honor Special Chair Lectureship in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Besides, his younger brother, Yuan-Pern Lee, also awarded this honor. Lee's sister, Chi-...

    In addition to the Nobel Prize, his awards and distinctions include Sloan Fellow (1969); 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75); Fellow Am. Phys. Soc. (1976); Guggenheim Fellow (1977); Member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9); Member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Munich, Member Academia Sinica (1980); E.O. Lawrence Award (1981...

    Lee, Y. T. "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and Dynamics of Decomposition of Chemically Activated Radical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rough predecessor agency the...
    Lee, Y. T. & S. J. Sibener. "Internal Energy Dependence of Molecular Condensation Coefficients Determined from Molecular Beam Surface Scattering Experiments",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Universi...
    Lee, Y. T., Sibener, S. J. & R. J. Buss. "Development of a Supersonic Atomic Oxygen Nozzle Beam Source for Crossed Beam Scattering Experiments",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
    Lee, Y. T., Baseman, R. J., Guozhong, H. & R. J. Buss. "Reaction Mechanism of Oxygen Atoms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by the Crossed-Molecular-Beams Method",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Univer...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李遠哲教授是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他在台灣成立了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對促進內地、本港及台灣的科技發展有重大貢獻。 這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學者是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的畢業生大學畢業後他轉到國立清華大學深造考獲碩士學位其後一直在該校擔任研究助理員直至1962年前赴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深造為止。 1965年,他獲伯克萊大學博士銜;在該校攻讀期間,李氏對離子分子反應及分子擴散動力學感到興趣,並對反應動力學的交叉分子束研究尤其醉心。 之後,他轉往芝加哥大學繼續研究工作,並於1973年獲晉升為教授。 翌年,他返回伯克萊大學繼續探索反應動力學有關的課題、光化過程及分子光譜學。 香港大學謹向李遠哲教授頒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以表揚他在推動科技發展的貢獻。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李遠哲李遠哲 - Wikiwand

    李遠哲是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日本學士院 名譽會員 [4] [7] ,曾任 中央研究院 院長(1994年—2006年)、 國際科學理事會 會長(2011年—2014年)、 名古屋大學 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4] 、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 。 生平. 1936年11月19日,李遠哲出生於 新竹州 新竹市 ,父親 李澤藩 是知名 畫家 ,小時候曾有一段躲避 空襲 在鄉間生活的經歷。 臺灣省立新竹中學 畢業後,李遠哲進入 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系就讀,大二時轉入化學系。 受到同寢室室友 張昭鼎 學長的影響,開始對 物理化學 感到興趣。 當時化學系並沒有安排很多物理方面的課程,張昭鼎便安排了一個暑假與李遠哲在宿舍中研讀 熱力學 。 李遠哲亦去物理系修了 電磁學 。 [8] 學術生涯.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李遠哲李遠哲 - Wikiwand

    李遠哲英語:,1936年11月19日—),出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新竹市今新竹市東區),臺灣化學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譽教授。 1986年與達德利·赫施巴赫、約翰·查爾斯·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也是第一位出生及成長於臺灣的諾貝爾獎 ...

  1. 相關搜尋

    崔琦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