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九龙黄大仙区. 目录. 1 发展历史. 2 屋邨资料. 3 教育设施.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黄大仙上邨昭善楼以单方向大厦设计. 政府原计划将黄大仙祠清拆,后因东华三院向政府陈情反对清拆黄大仙祠,才改在黄大仙祠东西两旁兴建屋邨。 西部共有为数14座大厦(第1-15座,没有第13座),于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东部则有5座大厦,名称分别为东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于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东部五座大厦是首批楼高20层及设有升降机设备的新型廉租屋大厦,但单位仍未有独立厕所,同类大厦为牛头角上邨的第9-12座。 及至大约1980年,政府把位于龙翔道以北,原属黄大仙下邨的第8座拨归上邨管理。

  2. 香港公共邨(音:cūn,亦作“屋村”,“邨”乃“”的异体字),简称公。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数,本文亦针对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其前身兴建的公。香港约有三分一居民、即200多万人居于房委会的67万个,及房协的15万个出租公单位。

  3. 曾大,原名“山厦围”或“山下围”,是香港最大型的单姓客家围,位于沙田博康邨旁边,邻近狮子山隧道,是区内保存得最好的围之一。曾大是开始祖曾贯万为曾氏族人所建的围,始建于1847年,前后耗时20年建成,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围之一。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

  4. 三栋屋村是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客家围之一,也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所在地。旧有围因保存良好,被政府辟作三栋博物馆,更成为香港法定古迹。三栋屋村由陈氏人士所建,原本居住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后来有一支搬到广东省新安县罗湖罗芳村。到了第十三代,村民陈任盛搬到荃 ...

  5. 政 策 的 目 的 是 让 新 界 原 居 民 一 生 一 次 向 政 府 申 请 , 在 其 所 属 的 乡 范 围 内 兴 建 一 所 又 称 作 小 型 宇 或 简 称 丁 的 新 界 豁 免 管 制 宇 (New Territories Exempted House) 。. 新 界 原 居 民 是 指 父 系 源 自 一 八 九 八 年 时 已 ...

  6. 香港新界元朗区天水围. 收藏. 0. 0. 天水围 (Tin Shui Wai)位于中国 香港 新界 元朗区 ,周边被属 屏山 乡事委员会 的沙江围、冯家围、辋井、 虾尾新村 等村落包围,距离 中环 市区大约25公里。. 天水围大部分地方均是住宅楼宇。. 其中在 公共邨 有不少由中国 ...

  7. 邨前身是一个很大的 木屋 区,其后政府清拆木屋区并兴建苏邨,该邨的兴建工程分数期落成,全部建筑于于 1960年 至 1963年 间建成,共有16幢楼宇,共占地 7.8 公顷。 当中“枫林楼”、“丁香楼”、“金松楼”、“绿柳楼”及“樱桃楼”更是香港首批“Y”型设计的公大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