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何種功德之法,都需要這兩個必要條件——“心不散亂”和“如理思惟法、義”。. 【故說引發三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 除善所緣心不餘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那或其隨順 ...

  2.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所謂修行,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所緣境上。 合註 註釋2. 所緣行相 指心的「所緣」及「行相」二者。 例如執持聲音是無常法的心,即是以聲音為所緣,無常為行相。 其他心識依此類推。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被自己的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而我們的心又一直依著種種煩惱等障的支配,以致引生一切的惡業。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的欲趣向善所緣。 合註 註釋. 3煩惱等障 指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主要障礙眾生獲得解脫的果位,包含貪瞋癡等眾多煩惱及其種子。

  3. 《入行論》這一頌從五個方面解釋佈施:佈施的物品是身體、受用、三世善根,佈施的對境是一切有情,佈施的必要是成辦自他二利,佈施的意樂是心無慳吝,佈施的作業是引發捨心。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如是,若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破除了我愛執,一遍又一遍地修習奉獻他人善心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反之,不串習施他的善心,則是有名無實的菩薩。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82,數數觀察此稀有,隨行正遍覺83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4. 2020年5月6日 · 一、內心當中有強烈的貪等煩惱,對於自己的身體、財物等等放不下,因而造作種種不善業,那麼一定會現法受。 反之,若以很強烈的無貪無瞋無痴的意樂,處處不顧自己,而為利益他人造作種種善業,這也會是現法受。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 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 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

  5. 2021年3月12日 · 此處,佈施攝是指種佈施中的財佈施,而且是意樂、實物兩種財施中的實物施。 為了讓所化機成為法器,對他佈施所需財物,是佈施攝。 愛語攝,即為所化機講解法義,幫助他斷除疑惑、引生信解的發心及所說的語言。

  6. 2020年2月18日 · 若能常常修持這些事情,由於心會隨著串習而起作用,所以剛開始時雖會稍有困難,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得趨入。.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若能這樣思維:「希望我 ...

  7. 2020年12月8日 · 《寶積經‧迦葉請問品》中宣說四白法時,明顯說到:“迦葉,如果菩薩成就四種白法,在一切生中無間斷的生起菩提心,乃至成就菩提之前,恒不忘失菩提心。 ”在宣說四黑法時,雖無“現世後世”等明顯字句,但以白法類推,也應了知是指後世。 然而,若在現世行持黑法,則會使發心的勢力微弱。 論源紀錄──林師兄消文. T11 No. 310.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 迦葉。 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 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T12 No. 351.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迦葉。 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於道場。 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 T16 No. 0659. 《大乘寶雲經》卷第七.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 〈寶積品第七〉. 善男子。 如是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