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歷史. 洋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 香港島 薄扶林 鋼綫灣 由一名 巴黎外方傳教會 的 神父 發現,並且以 插技 方式移植到在 薄扶林道 的 伯大尼修道院 。 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n將洋紫荊判定為新 物種 ,並且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第46卷,324至326頁(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 人們將洋紫荊的 拉丁文 學名 的种加詞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 香港總督 卜力 (Sir Henry Arthur Blake )伉儷 [14] 。 現存於 漁農自然護理署 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 Hong Kong Herb. No.1722 的 模式標本 ,相信該標本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2. Bauhinia × blakeana. Dunn. 洋紫荊 ( 學名 : Bauhinia × blakeana [註 1] [1] ),別名 香港蘭 (英語: Hong Kong Orchid Tree );英文名:Red-flowered、camel’s foot,是 豆科 羊蹄甲屬 的 有花植物 ,屬於常綠 喬木 ,於 香港 首次發現 ,因而在1965年獲定為 香港市花 [2] 。. 該樹現 ...

  3. 學名: Bauhinia x blakeana. 洋紫荊 是香港原生植物,在一八八零年代首見於薄扶林,屬蘇木科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0米,而花朵碩大。 花開紫紅,耀眼奪目,頂端花瓣有深紫條紋;本港花期在十一月至翌年三月。 洋紫荊學名為 Bauhinia x blakeana ,當中的「x」意指屬雜交物種。 研究顯示,洋紫荊的母本及父本植物分別為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 探索更多. 相關連結.

  4. 2022年2月9日 · 洋紫荊. 在香港的市區公園及街邊,我們的 市 花洋紫荊隨處可見。. 紫紅色的洋紫荊擁有豔麗的花朵而每朵花有五條可育雄蕊和一條雌蕊。. 它的葉子從頂端裂開如心型一樣。. 由於洋紫荊的花朵狀似蘭花讓它被授予別名 – 「香港蘭」。. 它的花期很長 ...

  5. 洋紫荊 ( Bauhinia × blakeana Dunn)首次在1965年選定為香港的市花及後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主權而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洋紫荊更用作特區區徽洋紫荊在香港的公園花園路旁的花圃以及世界不少地方廣泛栽種。 它吸引人的葉形和眩耀的花,開遍冬季,相信大多數市民都會對它甚為熟悉。 然而,甚少人知道它的歷史和發現經過。 植物及林務部1903年的年報首次提及這個種。 報告中寫道:「該樹種神秘的來源和燦爛的花朵早已引起人的興趣。 它約在20至30年前在摩星嶺的樹林中被發現,發現者把它從那裡引入薄扶林療養院的花園,其後再引進到植物公園。 至今,仍未能找到和它相同的種」。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港市花 洋紫荊. 香港市花 為 洋紫荊 [1] ( 學名 : Bauhinia × blakeana [註 1] [2] ),別稱香港蘭(英語: Hong Kong Orchid Tree )、香港羊蹄甲,是 豆科 蘇木亞科 羊蹄甲屬 的 有花植物 ,於 香港 首次發現 ,香港政府於1965年1月宣佈採納 市政局 的提議 [3] ,公佈洋紫荊獲選定為香港的市花 [4] 。 1990年被公佈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的主體圖案。 在中國大陸,該物種被稱為「紅花羊蹄甲」,但提及香港市花常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稱「紫荊花」。 在台灣,該物種被稱為「艷紫荊」。 概要 [ 編輯] 主條目: 洋紫荊.

  8. 洋紫荊 ( 粵拼 : joeng4 zi2 ging1 ;學名: Bauhinia × blakeana [1] ),又叫 香港蘭 ( hoeng1 gong2 laan4 ; 英文 : Hong Kong orchid tree )或 宮粉紫荊 ( gung1 fan2 zi2 ging1 ),係 蘇木亞科 羊蹄甲屬 嘅 常綠喬木 。 原產 香港 同 印度 地區。 呢種樹係鄉土樹種。 2005年, 香港大學 研究 [2] 證實洋紫荊唔係獨立物種,而係 紅花羊蹄甲 ( Bauhinia purpurea )同 宮粉羊蹄甲 ( Bauhinia variegata )嘅混種。 形態. 樹枝長而向外伸,上面有向下沊嘅椏。 葉8~15cm長,一塊兩瓣,似 心 或圓形,頂端似羊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