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東莞地區的清明節風俗有拜山和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 粵語 ),也叫「掛紙」( 客家話 )。 祭墓的祭品比較講究的有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和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2. 東莞地區的清明節風俗有拜山和吃艾粄。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粵語),也叫「掛紙」(客家話)。祭墓的祭品比較講究的有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和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 華人掃墓時間
    • 空間配置
    • 台灣漢族土葬掃墓祭祀儀程
    • 外部連結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時都有可能是掃墓佳辰,尤其寒食節更是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好日子。不過時至今日,現代人大多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理、除草。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1. 小清明:農曆三月初三,遵循舊曆的社會是固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所以又稱「死清明」,當日是古代專門驅逐晦氣的「上巳」節,故又稱「古清明」或「小清明」,有些人會在這時候掃墓,兼具有踏青、拔除不祥的意思。 1. 清明:又稱「正清明」、「活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日,陽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在遵循舊曆的社會中是可變動的日期,不一定是舊曆的哪一天,故...

    以下以墓碑正面為基準(非參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陳列。 1. 龍神:所謂的龍神,是守護風水的神靈,一說是四神獸中的青龍,另說為守護山陵的山神,多半是以浮雕表示、有人只在墓位左側小角落堆石表示。在臺灣,有些會在墳墓旁立「龍神」牌位。 2. 祖先墓碑。 3. 土地公或后土。 自宋朝起,中国民众为保障墓前祭祀的物质需要,普遍的在家族祖坟周围一定范围内设置祭田,即墓祭田:1。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家族墓,又稱佳城,多半是納骨塔),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例如已成為古蹟的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區的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

    清掃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掃、整理。

    掛紙

    1. 掛紙(又稱跪紙),即為掃墓拜祭,壓上墓紙之意;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亦表示這座墳墓有人祭掃。

    擺放祭品

    1. 鮮花 2. 清水 3. 點紅蠟燭:左右各一。 4. 食物:一般是不設供品,如果有攜帶供品的話,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之推,這天,人民一般不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可能會擺出下列食物: 1.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蔬菜,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肉片或滷肉塊等。 2. 艾粄(草仔粿)(南臺灣又稱為鼠麴粿) 3. 刈包 4.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據說古時此二果常於如廁時生長。不用代表「旺來」的鳳梨。不用貌似釋迦佛頭的釋迦。) 1. 線香:先向土地公點三炷線香祭拜(宜蘭等地,除了土地公之外,還會祭拜守護風水的龍神),再向祖先點三炷香祭拜。 2. 紙錢: 1. 先燒土地公用金紙:北臺灣多用四色金(福金、刈金、壽金、大百壽金);南臺灣用九金、壽金、福金。 1. 次燒先人用紙錢:燒給祖先,若有經衣的話,需要先燒。一般為銀紙。去世三年以上者可用刈金,南臺灣為蓮花金。

    民俗探源—話說岡山地區的清明掃墓禮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呂春塗先生撰述
  3. 东莞地区的清明节风俗有拜山和吃艾粄。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 粤语 ),也叫“挂纸”( 客家话 )。 祭墓的祭品比较讲究的有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和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4.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或107天,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

  5. 工具. 掃墓 ,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與敬禮, 閩南人 稱 掃墓 ( sàu-bōng )、 掛紙 ( kuì-tsuá )、 探墓厝 ( thàm-bōng-tshù ),如有攜帶 三牲 等供品,才稱作「 培墓 」( puē-bōng )。. 客家人 則呼為 掛紙 ( koa-chṳ́ )、 福州民系 云為 硩紙 或 軋 ...

  6. 拜山迎戰,親斬 副將 一員,因此得到「禿尾狼」的綽號。. 努爾哈赤平定 遼東 後,授拜山 游擊 之職。. 天聰元年(1627年),拜山隨 清太宗 皇太極伐明,大軍攻錦州未下,遂移師攻寧遠。. 錦州明軍趁機出城追擊,拜山與牛錄額真 巴希 殿後還擊,不敵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