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5日 · 他今(15日)於西九龍裁判法院認罪,裁判官溫紹明接納被告的背景非常良好,從求情信可見同事和家人對他的評價相當高,認為除本案以外,被告「應該係一個好嘅醫生」,下令先索取社會服務令報告,押後至明年1月17日判刑,期間被告續准保釋。

    • 沒發展基層醫療和預防醫療
    • 大力發展專科醫療 如「901戰術」
    • 引進海外醫生 無助改善香港醫療
    • 疫苗接種不理想主因:市民多沒家庭醫生

    其實現時香港的醫療制度是港英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之一)。英國1990年在當時的首相戴卓爾夫人領導之下,不理民意的反對,強力推行《全民健康及社區照顧法案》(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Community Care Act),並於1997年通過《基層醫療法案》(Primary Care Act),強行關閉多所大型醫院,將資源投放在全民家庭醫生制度,加強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和預防醫療(preventive medicine)。而差不多同一時間,在香港卻設立醫院管理局,加大撥款(由1987年約40億元增至1997年約250億元)加強香港醫院的專科治療,改善醫院的設施,市民在回歸前無一不滿意這約200億元的改善,而醫生護...

    香港捨棄了發展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卻大力發展專科醫療,專科醫生提供的是特定的專科醫療,而對非其專科範疇的病症,會轉介其他專科跟進。因為缺乏前線的基層醫生在統籌,結果導致專科醫生互相轉介,沒完沒了,走回英國失敗的老路。放棄了前鋒,只屯重兵在後防,大打「901戰術」。英國在香港設立這個901醫療系統,是先天注定要你失敗。 特區政府自1997年承受了這個901醫療系統,過去20多年,醫療撥款由250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50億元,醫管局醫生由1997年的約3100人,增至2020年的約6600人,而香港的人口增幅相對較小。香港的醫療不但沒有改善,其實是每况愈下。 過去20多年見不到任何的整體醫療檢討,於1993年、1999年、2008年、2014年的4次香港醫療檢討及建議,都是怎樣利用財政和融資...

    今次政府建議的引進非本土受訓的海外醫生,現實上充其量會增加專科醫生,但只是進一步加強901醫療系統的後衛,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香港的醫療不會因此有改善。 過去24年,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檢討,去改變自港英留給香港人的醫療的錯誤系統及錯誤方向,是後天要你失望。 現實上香港對沒有能力付出醫療費用的市民,無法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及預防,即是市民有「三高」也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受到醫療系統的保護。政府的普通科診所的容量小,只是杯水車薪。一般市民要由三高發展至心腦血管病,才會得到醫管局的專科治療。

    最近的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推行不理想,主要是大部分市民沒有家庭醫生,沒有前線的醫療諮詢,只被報章及電視媒體的報道牽引着,政府以為出些宣傳片,和媒體報道,就可以代替基層醫療的功能,結果只是見到大部分市民對疫苗的焦慮及無助,有能力的就要看醫生做完檢查才夠膽打疫苗。 英國殖民地政府留下這個901「糖心炸彈」,時間拖得愈久,情况愈惡劣。特區政府的政務官系統對醫療政策問題完全沒有反應和心跳,24年來的醫療檢討都是瞎子摸象,帶大家遊花園浪費時間。香港的醫學界政治上腦,一片混亂。醫療改革,不是藝術創作,不是高新科技,只要看一看英國人用什麼醫療系統,就應該知道如何去做,如果要政治正確,也可參考大陸鄉鎭的基層醫療系統。24年都解決不到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在令人惋惜。

  2. 醫管局:涉事職員已停職 將加強內部審核. 廉署表示,接獲醫管局轉介的投訴後展開調查,發現文灝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逾60次在仁濟醫院執行常規候召職務的時間,與他報稱在屯門醫院急症室執行特別酬金計劃的時間重疊,涉及約170小時。. 廉署稱 ...

  3. 2022年7月13日 · 女子手術前藥物敏感昏迷多日不治 護士曾多次更改急救記錄惹官質疑. 圖2之1 - 作供護士范詩韻。. (鍾林枝攝). 34歲女子於2018年等候切除「朱古力瘤」手術期間注射抗生素,疑出現藥物敏感,心臟一度停頓及陷入昏迷,13天後不治,死因庭今(13日)續 ...

  4. 2022年9月22日 · 至於被補的59歲姓王男醫生,港島總區刑事總部署理警司盧彥霖表示,警方早前接獲線報,指柴灣一個商場的私家診所涉濫發「免針紙」。警方今日以串謀詐騙罪拘捕該名醫生,行動中檢獲相關醫療文件及紀錄、單據、電腦以及少量現金。

  5. 2022年6月25日 · 【明報社】醫管局準備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首批目標引入5至10人,年初曾來港抗疫的內地醫生,是局方最想吸納的對象。

  6. 2023年6月23日 · 我離過婚佢都唔知。 」護士曾邀他參與社區手作班,與其他精神病友製作紙花,種種社交相處令他心境更愉快,但他認為護士探訪幫助不大,「當傾吓偈多個朋友」。 「醫生都好忙。 」每次記者問及希望政府如何幫助,阿Wing如是回答。 他認為礙於現實環境是病人多醫生少,政府幫不到多少,自己也無奈接受現狀,「𠵱家無所謂喇! 習慣咗! 學者:醫生頻換終只能複製上手做法. 社協:醫患互信方予服藥信心.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認為,醫生頻繁轉換將無法掌握病人情况,最後只能複製上一名醫生覆診做法,無法訂立長遠治療目標;建議盡量減少轉醫生次數,且每次轉醫生後安排至少半小時覆診,以便充分掌握病人情况。 社協幹事阮淑茵稱,精神病講求醫患互信,病人信賴醫生決定才有信心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