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4日 · ① 需要休息的原因 ② 發精進速率——不急不緩. 金一、需要休息的原因.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暫止息力:發起精進之後,一旦身心疲勞,就必須暫停休息,因為如果勉強硬撐,會導致心極厭離,而障礙後面發起精進。 對此,有一位格西解釋說:像我們閉關,有的人開始時非常勇猛,不知道暫止息,一段時間之後便無法調適,以後看到關房就怕,這是由於不善巧的緣故。 宗大師在開示“修習軌理”時,強調初學者修法時間宜短、次數宜多,這也是要求善用“捨”力,即在還有想修的心時就應截止,後面才有興趣趣入,否則以後一見到座位就會發嘔。 休息無間,仍發精進。 休息好了,立即繼續發起精進。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2. 2020年11月24日 · 立或未立大乘的根本,或未大乘門的分界點,一切都歸結於是否發起了菩提心,所以時時刻刻都應對此觀察,讓菩提心生起。 若生者善,若未生者莫如是住,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集資糧 ...

  3. 2020年11月5日 · ① 修習七種因果的竅訣; ② 出自寂天菩薩《行論》中自他相換的修法。 七種因果教授,是由佛陀傳給彌勒菩薩,再傳無著菩薩,後傳至金洲大師。 自他相換教授,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再傳寂天菩薩,最後傳至金洲大師。 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前求得此教授,再傳到西藏。 當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達,對顯密教法都圓融精通。 為何要不遠萬里去印尼金洲島依止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繞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大佛塔時,心想:修什麼法才能快速成佛? 這時,小佛像站起來問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應修何法? 大佛像說:“應修菩提心。 尊者聽後生起了定解,原來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於是,尊者到處詢問何處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傳承者,當他打聽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師之後,就歷盡千辛萬苦去求法。

  4. 2020年4月28日 · 今初. 寅一、白業.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 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本地分》中說,只有在瞭解了殺生、不與取、邪淫等黑業的過患以後,才能生起殊勝善心,對這些黑業發起防護、及徹底的斷除;並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所有身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的白業,確實去實踐。 其餘的語四善業、意三善業也都是如此。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 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 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 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差別在語業和意業中,如前所說,每一種業道都分為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四部分,現在解釋白業道時,也是拿這四相一一來配合說明。

  5. 【參考資料】 1.四續部:指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2.七聖財: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名數)見道以後之聖者,分七種。 諸經所說少異。 寶積經四十二曰:「云何聖財? 謂信(信受正法)、戒(持法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 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涅槃經十七曰:「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故名聖人。 二卷法句經上曰:「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維摩經佛道品曰:「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

  6. 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7. 2021年2月20日 · 47 諸果: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 木一、思惟業果能引發勝解的理由. 諸論又說信為欲依,以從種深忍之信,能引取捨種欲故。. “深忍信”:深深忍可於心而無法動搖的信心,也叫勝解信。. 諸論典中除了說“欲為進依”之外,還說“信為欲依”,即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