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膠原蛋白邊隻好 相關

    廣告
  2. 多款美國品牌膠原蛋白, 有助護膚美肌美甲。地址: 九龍旺角弼街20號福照大廈12樓B。 歡迎網站訂購或到旺角門市選購:九龍旺角弼街20號福照大廈12樓B座,網上購滿HK$500免費送貨。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日 · 根據期繳的特徵不同,繼續率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分為13個月繼續率、25個月繼續率等。 有些保險公司統計的是14個月、26個月的繼續率,而非13個月、25個月。 差別在於各家公司保單繳費的寬限期(有的客戶在保單繳費日雖然沒有成功繳費,但會在寬限期內補上。 而在統計繼續率時,也會將這部分保費統計進去)不一,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 如果寬限期是30天,則繼續率的統計時間為13個月;如果寬限期是60天,則統計14個月的繼續率。 不過從業務的角度來分析,不管是13個月還是14個月的繼續率,本質上差別不大。 從期繳特徵來看,繼續率的分類還有許多,例如37個月、49個月的繼續率等,但總體來說,壽險公司一般更關注13個月、25個月的繼續率。

  2. 2019年5月1日 · 對於這樣的情形,富邦人壽高秉通訊處處經理劉昶德表示,業務人員在與民眾溝通時,切忌以商品面為溝通導向,應該先為民眾建立保險的價值,以及醫療險種「前、中、後」3區塊保障的觀念,讓民眾真正理解風險與需求,才能引導民眾接受真正足以保護自己的保險規劃。 正確投保觀念,完善保險保障. 在保險觀念廣為人知的現今,如何說服客戶購買保險,已經不是最常遇到的問題,如何說服客戶「買對」保險,才是真正的難關。 以醫療險種來說,最常見到「有買就」的觀念,往往只購買了醫療險就認為足夠,以至於保障不齊全。 此外,終身險的迷思也常出現在民眾身上。 民眾認可保險、想要有終身的保障,這本來是好事,但是從一開始就以終身險作為保障,會因為預算有限而無法多買,最終可能不僅保額不足,也無法將其它險種買全。

  3. 2021年1月1日 · 保險公司積極推出各式抗疫商品,減輕民眾因確診法定傳染病之醫療支出,或面臨居家隔離無法工作所造成的經濟收入中斷等,展現保險業安定社會的力量。 陳俊伴舉例,富邦人壽今年因應疫情,推出法定傳染病定期健康險,包含1.罹患法定傳染病住院日額與身故加倍給付;2.縮短保單等待期及時因應傳染病風險;3.醫護防疫等高風險職業亦可投保;4.因新冠肺炎入住負壓隔離病房比照加護病房給付。 商品推出後,引起社會正面迴響、為業務發展注入新動能。 因應之道──掌握市場趨勢,回歸保險保障本質,以多元商品回應客戶需求. 掌握老年化社會及長壽趨勢,主推失能扶助險、長照險、住院醫療等發展新商機;同時,推出類全委投資型商品搭配月提解,作為國人退休生活費用來源。

  4. 2020年1月1日 · 1. 銷售無所不在. 當資本貿易抬頭後,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從被動等人上門買賣,進化為主動激發人們潛在的購買欲望,開始了能夠刺激消費的銷售時代。 人們認識到原來讓他人對自己的商品產生興趣,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或手段激發的。 時至今日,銷售模式、手法及功能已被運用得淋漓盡致,並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生活的常態。 所以,今天若誰說不接受銷售或不願意從事銷售行業,大家只能回到自給自足的年代去生活了。 身為保險業務人員,我們應該慶幸有一個平台,讓我們可以自然地融入社會運轉的主流中,而不應該保有任何抵觸情緒,這是想在保險業成功必須遵循的第一法則。 2. 沒有銷售不了的東西,只有找不到需求的業務人員. 當保險業務人員停留在銷售的買賣階段時,永遠都是在與客戶進行拉鋸戰。

  5. 2024年1月1日 · 我認為保險公司將來開發的商品方向以及在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商品會有5大走向1.高CSM合約服務邊際)、2.低資本耗損3.保證少現金流短4.資產負債易匹配5.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 保險公司販賣愈多高CSM的商品對於未來財報上的獲利表現愈有幫助,不過這樣高獲利的商品,往往銷售的難度也會更高;未來ICS 2.0上路後,嚴格的資本要求會增加保險公司的資本負擔,低資本耗費的產品,如短期低保證、投資型保單等,能降低資本負擔;資產負債易匹配的商品則有助於提列資本及避免財務波動,如外幣保單;而由於將來保險公司透過保單收取大量的現金,作為儲蓄使用而非風險移轉,對於收入及績效不會帶來幫助,因此會聚焦在開發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的保單。

  6. 2024年1月1日 ·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1 月 1 日. 332. 0. 2023年臺灣保險市場是較為艱辛的1年,不過仍能在困難中看見生機。. 三商美邦人壽總經理陳宏昇認為,加強保險科技的應用與發展、做即將接軌新制的準備與規劃、培養專才,是保險公司的經營要點。. 回顧2023 ...

  7. 2020年2月1日 · 照理來說,能夠在全公司上萬名業務人員中績效排名第1,這已經是頂尖成績,但在我前往曼谷後,卻發現現場與自己一樣達標IDA傑出業務銅龍獎的人數高達2,000多人,而且不乏比自己還要傑出,距離銀龍獎已不遠的人。 這樣的差距,讓我受到了不小衝擊,也讓我驚覺自己其實是一井底之蛙,尚有許多能夠努力與進步的空間。 而國際場合帶來的收穫與氛圍感染,更讓我感受到與公司內部課程截然不同的震撼。 公司課程雖,專業也不遜他人,但是在國際會議學習更能夠跳脫既有思維,從更宏觀與多元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是單一公司培訓所無法做到的。 為此,我十分推薦團隊夥伴參加國際級的會議與課程,即使未能獲獎,也能夠在這些國際會議場合學到許多專業,為自己的未來預做投資。 習慣是邁向成功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