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3日 · 莊子》裏,顏回「飦粥」食。《陰符經》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精氣神境界,離了飲食、動靜,空想不來。

  2. 理根本,塑身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本質上,《大學》、《中庸》等書,是儒門《拳經》心灋,相當於張三豐、王宗岳、武禹襄等人的太極拳論。. 而且以訓詁究之,《大學》第一句,甚至「大」、「學」、「定」、「行」、「道」 ...

  3. 虽知无用,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段话出自清朝学者胡文英的《庄子独见·庄子略论》 “眼冷心热”换个词可能更容易理解—— 慧极情深。

  4.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然而,“上智者最愚蠢,下智者最聪明”。莊子有言:“物,謂之而然;道,行之而成”。

  5. 2018年9月30日 · 如何理解《庄子·外物》中关于得意忘言那一段的论述?. 完整段落:“筌者所以在鱼,得鱼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与之言哉!. 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8. 被浏览. 41,434.

  6. 2021年7月20日 ·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

  7. 2016年9月2日 · 31 个回答. 清鼓. 问楛不告,说楛不听;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看题主的措辞,说「如何做到『止』」,似乎是题主理解错了「止」的意思,题主的理解,把「止」往消极克制上说了,在这里其实该往积极的意义上讲。 「知止而后有定」句前面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当知此处的「知止」乃是知「止于至善」的意思。 是说人如果要求学问,得先知道自己学这学问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谋份利,讨个富贵,那就不必再学下去了,这门学问,是让人到至善之境的。 朱子注「在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就是说为学的人,要立定志向,一定要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才为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