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數據顯示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1] 。 除了以上風險因素外,居住環境都是其中一個提高感染風險的因素。 例如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分間樓宇單位(例如劏房或籠屋)裡,患上2019冠狀病毒病的風險可能較高。 究竟有什麼因素會增加劏房住戶受感染的風險呢? 室內通風:分間樓宇單位一般缺乏窗戶,而且物件因空間有限,需要向高處堆放,有機會阻隔主要通風口而導致室內通風較差 [2] ,加上居民的生活及走動空間有限,病毒較易在住客間傳播 [3] 。 廚廁共用: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指出, 約30%的分間樓宇單位居民需要共用廚房,而約5%居民則需要共用厠所 [ 4] 。

  2. 這是一個風險非常,收益相當低行為。 (資料圖片: 野外動向)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這樣事故。 受傷者可能是我們親人、朋友或者陌生人,救人心切情緒和與傷患密切關係可能會讓我們情感過理智,讓我們直接跳過現場評估和穩定現場環節,直接衝向現場展開救援。 所以,戰勝救人衝動需要很大自控力,但這也是施救者必備能力之一。 在野外事故現場,作為在場或者第一批到達現場人員,首要職責就是進行完整現場評估。 (資料圖片: 野外動向) 那怎麼進行現場評估呢? 1、尋找辨別對個人和團隊造成威脅因素. 威脅可能是危險環境如雪崩,冰冷水域,也可能是一個受到驚嚇人。 無論威脅是什麼,你必須在開展急救前將威脅穩定。 2、隔離潛在體液接觸. 很多疾病可以通過體液傳播,包括愛滋病和肝炎。

  3. 2020年10月30日 · 數據顯示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1] 。 除了以上風險因素外,居住環境都是其中一個提高感染風險的因素。 例如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分間樓宇單位(例如劏房或籠屋)裡,患上2019冠狀病毒病的風險可能較高。 究竟有什麼因素會增加劏房住戶受感染的風險呢? 室內通風:分間樓宇單位一般缺乏窗戶,而且物件因空間有限,需要向高處堆放,有機會阻隔主要通風口而導致室內通風較差 [2] ,加上居民的生活及走動空間有限,病毒較易在住客間傳播 [3] 。 廚廁共用: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指出, 約30%的分間樓宇單位居民需要共用廚房,而約5%居民則需要共用厠所 [ 4] 。

  4. 我們如何防備由傳染病引致災難?. 本電子學習單元圍繞生物災難,是化學、生物、放射性物質及核生化應急電子學習系列第三個單元。. 本單元已設定為適合手機操作,讓您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影片涵蓋題目,請參閱每節完結前建議 ...

  5. 「熱浪」(Heatwave) 是世界上通用一個天氣術語,它普遍指天氣在某一段時間內持續保持異於平常高溫,亦有可能伴隨很高的空氣濕度。 按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定義,每日最高溫度較1961至1990年間平均氣溫高出5°C,並且持續超過五日,就算是「熱浪」。

  6. 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常化偏誤」 (Normalcy bias) 指人們在面臨非常態緊急事件時,由於慣性思維,會選擇視而不見,假裝一切都正常。 例如,當地震發生時,多數人都知道應馬上避難;但由於不知道地震會有多嚴重,故此地震逐漸加大時,還是覺得「應該要停了吧! 我不會有事吧! 」,因而輕忽危險,繼續坐著,最後錯失避難機會。 (圖片來源: capfredf.wordpress) 此外,我們亦發現大部分香港人準備,多為簡單一次性預防措施,例如在颱風來臨前張貼膠紙在窗上、或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保持個人衞生等。 這些固然有效,可是覆蓋面單一,難以預防較複雜災難情景(例如:一旦玻璃窗真破裂後,該如何應對)。

  7. 本課程介紹醫療與公共衞生基礎概念,以及公共衞生與醫療工作實踐重點原則。這些概念及原則,是發展及實踐全球醫療突發事故與災難管理根基。課程將公共衞生與醫療工作實踐分為三個範疇:保障公共衞生、推廣公共衞生及提供醫療服務。在第三節至第五節課堂中,通過相關原則、模型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