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不論年輕人或成年人,較易將個人情感投射在作品上,受助者可通過作品說話,讓治療師明白他內心的真實情感,協助紓緩情緒。 離開校園後,周慶中在私人機構持續從事輔導、心理治療及藝術治療等研究工作,他有感兩種環境的不同,「學校進行輔導的彈性較高,可選用的工具相對多元;私人機構始終受環境所限,一般使用簡單材料如顏色筆,主要視乎不同受助者或群體的需要,透過不同藝術方式如畫畫、摺紙及輕黏土等進行治療。 紓緩讀寫者壓力 了解焦慮成因. 周慶中多年來投入輔導工作,有些個案令他有深刻印象。 「我曾接觸一名在報攤偷走漫畫書的中二生,輔導期間他一句話也沒有說,表現得悶悶不樂,我示意他嘗試把當刻的心情繪畫出來。

  2. 精神科專科童粵生醫生解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疾病歸類法,抑鬱症患者會出現以下的三大病徵中的其中最少兩個情況: 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二、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以前曾熱愛的活動

  3. 2002年被選為第一屆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大使,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幫助別人亦鼓勵自己,積極面對人生。 手持個人自傳「微言微語」的小微. 21歲那年的某天,小微如常下班回家,右腳膝蓋突然腫起,又紅又熱,痛至沒法走路,於是向私家醫生求診。 當時醫生對風濕病已有認識,懷疑之下轉介她到賽馬會醫院的風濕病科,其後證實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當時互聯網並不普及,加上年紀,小微並未明白這個病的嚴重性。 直到病發嚴重,手腳關節皆腫,才了解到這個病的可怕。 病發時,小微在幼兒園工作,對於熱愛小朋友的她,一直視幼兒工作為終身職業,卻無奈因這個病無法撐下去。 小微為2009年國際風濕病日擔任義工.

  4. 頭昏腦脹. 呂曉東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 & 李靜芬醫生 (麻醉科專科) 2011年12月號. 嶄新療程針對膝關節炎及骨質疏鬆. 林自強醫生 (骨科專科) 2011年12月號. 別讓銀屑病拖垮情緒. 莊禮賢醫生 (皮膚科專科) & 童生醫生 (精神科專科) 2011年12月號.

  5. 一般來說,情緒病分有不同證型,常見包括:1)肝氣鬱結;2)氣滯痰鬱;3憂鬱傷神;4)心脾兩虛;5)陰虛火旺。 中醫治療情緒病會按證型入手,很多時候還會配合中藥、針灸、穴位按摩或保健食療等方法作綜合治療。 香港大學於2012年進行一個涉及400多名躁鬱症患者的研究顯示,結合中西治療的患者 (同時服用西藥「卡馬西平」和中藥「加味逍遙散」)較單純只服食西藥的組別相比較,前者的病情改善率高達85%,較後者只有64%的改善率,高出逾2成。 運動非萬能. 運動對身體有益人所知。 但從中醫角度看運動對改善情緒病作用,此乃非萬能。 潘醫師指身體非常虛弱的患者並其實並不適合做運動,這有機會透支身體元和精氣,特別是運動後仍有失眠、經常感到疲倦、手腳冰凍及臉色不好等問題者,建議暫時停止。

  6. 水中運動,有效提升關節活動幅度,增強肌肉耐力. 期數: 2010年06月號. 基於長期受到發炎因子的攻擊,強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關節無可避免受到破壞,特別是對骶骼關節、髖關節、脊椎或膝蓋關節等大關節的影響最大,除令患者受到疼痛折磨,情況嚴重者更會出現 ...

  7.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 期數: 2012年03月號. 醫生: 蕭宏展醫生 (精神科專科) 撰文: 羅漪雯. 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 現代人著重「計劃未來」,為將來多思想、作準備。 未雨綢繆固然是好,但過度思考卻會使人憂心忡忡,嚴重者更可能因此患上經常焦慮症。 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經常焦慮症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可在情緒、精神、生理上影響患者。 「經常焦慮症是一個情緒病,患者會出現緊張、擔心、害怕等情況。 不過,病症除了損壞大腦管理情緒的中央部分外,也可能向外、向內擴展影響腦部其他區域,令思想、身體機能等運作受到擾亂。 - 在情緒上,患者因為緊張和恐懼,特別是對未知的事情過分擔心,導致坐立不安、脾氣暴躁。 此外,經常焦慮症也會減低患者的集中力和記憶力,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