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26日 · 香港到處遊﹕漫步土瓜灣 回顧工業史. 海心公園——現在的海心公園原是海心島,經填海後連接陸地。. 島上怪石嶙峋,其中在公園內的「魚尾石」石如其名,成公園景點之一。. (胡安祈攝). 【明報專訊】港鐵沙中線將經過土瓜灣,興建期間工地更發現大量宋 ...

  2. 2017年9月25日 · 本灣市場前身為小西灣街市,2015年8月完成翻新開幕,不止裝潢十足似大型超市,更引入不少先進的電子設備,吸引市民前往這現代化街市買餸。本灣街市管理公司建華集團表示,翻新是希望打造年輕有活力的新派街市,改變傳統街市濕漉漉、空氣不流通和環境不潔的負面印象,創造新的街市模式。

  3. 2015年3月5日 · 時事議題﹕小販=城市資產 ?. 女人街是香港首個獲准成立的小販認可區,成為著名旅遊景點。. 食環署今年開始嚴謹執法,在深水埗街頭有「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等橫額。. 2015年農曆新年期間,食環署人員在旺角一帶嚴謹執法。. 有賣臭豆腐小販拒絕食環署 ...

  4. 2020年12月11日 · 舊藍田邨早建於1966年共有23幢徙置大廈1992年進行大規模重建計劃其中第16至24座是今天平田邨的前身。 (資料圖片) 《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 (1)》 【明報專訊】 (第1段)當要向你重述關於那些街道的事情時,我無法指出它們的名字,因為由官方定出的名字,不一定會種植在居民的心裡,直至現在,如果你翻看地圖,街道的名字並沒有改變,但我生活過的地方已經消失了,所以我要敘述的是那些已經永遠消失了的地方,它們只有它們活著的時候的名字。 (第2段)但為了確立那個區域的消失,我仍然可以指出一個沒有意義的地名──藍田平田邨,它座落在安田街之旁,我生活過的地方是「第24座」,兩個不同的名字,重疊在相同的地方。

  5. 2015年5月26日 · 明報專訊本報上月底偵查發現標榜6星級豪華院舍的大埔運頭街劍橋護老院職員在露天平台上將部分缺乏自理能力的女住客脫至全裸或半裸後將她們推入室內洗澡其他護老院住客及院舍所在大樓與周圍大廈樓上居民可以看到。 記者在兩小時內已拍攝得12名女住客遭如此對待,有住客家屬及居民形容「嚴重損害長者尊嚴」。 社會福利署表示極度關注事件,稱事件疑涉嚴重侵犯長者私隱,已展開調查,若證據充分會檢控。 社署過去5年向該院舍發出15次警告,但卻零檢控 (詳刊另稿),有長者關注團體批評社署「檢控無力,釘牌無膽」。 明報記者. 劍橋護老院創辦人陸艾齡承認做法有損長者尊嚴,會採取措施防止同類事件發生 (見另稿)。 高度照顧型安老院 月費約1.1萬.

  6. 2022年5月16日 · 同興泰記為上環海味街一帶歷史最悠久的海味店結業消息傳出後近日有客人冒雨前來買貨並請教店家海味知識。 第四代傳人鄒美珊(右)說,同興泰記跟客人並非單純買賣關係,亦建立了深厚感情,陪伴街坊成長,舖頭宣布結業後,大批老街坊蜂擁而至。 (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再有百年老店不敵歷史洪流而退下舞台。 上環海味街歷史最悠久的海味店、創立於1919年的「同興泰記」,將於下月2日最後一天營業後正式結業。 這間海味老字號由梁氏及鄒氏兩家族共同創辦,盛載着兩家的百年情誼,見證一段四代人如親人手足的長篇故事。 不過,隨着上一代掌舵人相繼離世,業務現由79歲老闆娘接手,她慨嘆年事已高有心無力,且後繼無人,無奈下決定結業,「是背負百年包袱,不過無辦法,不是我們可以控制,都要放手。 明報記者 廖俊升.

  7. 2018年6月3日 · 196070年代起漁業式微水上人的子女也開始上學學校以漁民子弟學校為名卻不教漁業知識課程與其他學校無異避風塘同時迫上萬人居住及衛生環境惡劣政府又四處填海建高樓最終水上人離開家艇成為黃竹坑邨鴨脷洲邨等公屋居民爺爺在1970年代末上岸李敏婷成為家中首代在陸上出生的蜑家人蜑家話中的呔椅 (即釣魚)」、「你今日車咗未? (即「你今日有沒有開船出海」)」,逐漸離她家遠去。 腦海浮起幼年零碎片段,李敏婷記得爺爺嫲嫲常提「蜑家妹要識游水」、「蜑家妹不怕暈船浪」,但她年幼時對蜑家概念模糊,更曾誤以為是「鄧家」,一家姓鄧。 慢慢長大,她周末隨爺爺嫲嫲乘小船出海釣魚,觀察到他們熟悉水流風向,隨口說出各種魚名,才知家人與別不同。

  1. 相關搜尋

    運頭塘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