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6日 · 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因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病徵,逾7成人確診時已不能做手術,其中4成屬晚期,過往存活率僅3個月至半年,故有「King of Cancer」之稱。 國際肝癌權威、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接受本報專訪時指,本港肝癌每年新症數目平穩,維持在約1,800人,男女比例約3比1,死亡人數維持約1,500人。 初期病徵不明顯 確診已難做手術. 潘冬平指出,初期肝癌、即腫瘤小於2厘米兼沒擴散,其5年存活率可達9成,惟由於肝臟位於上腹,加上都市人食無定時,易將病徵誤會作胃部不適,錯過黃金治療機會。

  2. 2021年12月4日 · 例如多發性囊腫,發生的時間長達十年,但如果你只說上有幾粒囊腫,你可能會被延期受保,但囊腫大小原來在十年間都沒有變動,如果你有把過去十年的詳細報告告知保險公司,核保結果便可能由延期受保,變成單純部不保。 原因是你的病症本來已被觀察了十年,保險公司可能認同你的囊腫變成嚴重疾病的機會較低。 3. 一次性告知更節省時間. 投保時必須盡量一次性告知,帶病投保本是漫長的過程,由告知、核保、檢查、申訴、再核保,可能歷時最快一周,慢則一個月,如果在處理過程中,再告知其他相關事疑,這個流程便要由頭再行一次,相信這個不是大家願意等待的。 如果你有打算為父母投保醫療保險,請必須有耐心去做好如實告知的過程,這樣你的父母才能擁有一份真正「無風險」的醫療保險。

  3. 2024年3月21日 · 身體檢查時可能發現一些小毛病,如壞膽固醇過高、脂肪等,而於購買危疾和醫療保險時,客戶須主動向保險公司披露相關診斷結果,否則或被視為隱瞞「重要事實」(material facts),因而令保單失效或索償被拒。 與此同時,由於身體檢查會暴露了一個人的身體小毛病,這將會導致保險公司嚴格檢視受保人的身體狀況: 例如若果驗到脂肪的話,危疾保險或許會將整個器官相關毛病都會列為「不保事項」,或者會徵收額外保費. 又以女性為例,若果乳房驗到一些良性「水囊」,往後相關疾病例如乳房或成為不保事項. 因此,身體檢查邊間好、體檢中心還是醫院身體檢查套餐好等問題固然重要,但消費者在進行身體檢查前,宜先投保醫療保險或危疾保險,減低「不保事項」出現之機會。

  4. 2022年5月14日 · 據神經科專家指,腦霧是一種長時間精神模糊的狀態,患者可以表現為記憶力衰退、集中力減弱、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等,但腦霧不是長新冠才特有,如在肺炎鏈球菌感染後的康復期、更年期婦女等亦有機會出現。 引起腦霧的原因,一方面是新冠病毒會損害腦神經細胞,另一方面是免疫系統在抵禦感染時會釋出一些分子,而這些分子有影響神經系統的副作用。 腎虧非男士獨有. 基於腦霧與腎精不足相關,也就是坊間常說的腎虧,李醫師說:「腎虛並非男士專利,女士亦會出現腎虛症狀,很多時與年紀及先天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年紀愈大,腎中精氣相對會愈見虛弱。 」另外,如胎兒在母體發育不全,都有可能引起腎虛的情況。 腎精不足除影響腦髓,引致腦霧之外,還可表現為眩暈、耳鳴、腰膝痠軟、性功能減退、不孕不育等。

  5. 2020年4月23日 · 新冠肺炎蔓延,令不少消費者重新審視自己在健康方面的保障缺口。 危疾保險保障指定疾病,若受保人確診符合保單定義的疾病,便可得到一筆過的賠償,金額視乎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定。 至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暫時並未納入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除非新冠肺炎觸發其他受保的疾病,受保人才可獲賠。 雖然危疾保險不會直接保障新冠肺炎,但若不幸中招後才投保危疾,屆時保險公司亦有可能增加保費或不保事項,所以要趁健康時買保險,不無道理。 【延伸閱讀】 強制檢疫家居隔離 新冠肺炎保險額外保障都有得賠? 10Life定期檢視市場近50個終生危疾保險產品,計算出終身危疾產品的評分。 由於男女的保費、發病及索償情況不同,所以評分會分開男性及女性來顯示。 萬通、宏利及保誠皆推出新產品.

  6. 2019年2月27日 · 醫管局平均每年投放約10億元更新或添置醫療設備,茂波宣布額外預留50億元,提升醫療質素及效率,引進一般醫療設備、尖端醫療儀器供治療癌症及其他專科疾病。 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預留100億元. 用以醫管局面對突發情況的額外開支,以應付公營醫療不時之需。 擴闊藥物名冊:增撥4億元. 在資助藥物治療方面供醫管局擴闊藥物名冊, 以納入更多藥物。 地區康健中心:預留超過1.5億元. 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預計今年第三季投入服務,政府將預留1.5億公帑作為該中心的營運費用及人手開支。 香港基因組中心:撥款12億元. 為促進基因組醫學的臨牀應用和創新科研發展,成立香港基因組中心及推展計劃,在未來6年進行4至5萬個全基因組測序。 醫療券開支:10.24億元.

  7. 2019年11月23日 · 所謂疑病症(hypochondria)其實一直存在,並非新興現象,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rian Fallon,患者會持續至少6個月臆想生病或誇大病症,患上某種疾病成為患者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以致影響人格及人際關係。 互聯網愈趨發達,更延伸網上版的疑病症。 微軟人工智能科學家Eric Horvitz的研究顯示,在網絡搜尋器上輸入關鍵字眼如頭痛,搜尋結果可能與咖啡因戒斷病或腦瘤有關,惟人類天生容易往壞方面想,盡管後者的機率遠低於前者,多達三分一人會繼續搜尋愈來愈嚴重的疾病,引致不必要的焦慮。 【延伸閱讀】 【飲食健康】鼓勵市民減吃糖鈉 看各國如何從營養標籤入手. 扭轉負面思維 先求醫勿盲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