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小說:瑣碎言談的。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泯。市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

  2. 2021年5月25日 · 民8.5.4,政治、時事上造成的抗議。抗議政府外交上的挫敗。主軸為「內除國賊,外抗強權」。表面是對於政治局勢的覺醒,主軸是對自我的自信,站在中國人的尊嚴上抗議。目前的劣勢,只是政客玩弄政治所造成的局面。 五四運動暴露中國的缺點,令人興起改革的念頭。對中國

  3.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腔爛調、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貴族文學→國民文學、古典文學→寫實文學、山林文學→社會文學

  4. 《廿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廿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大學,1997)是套什麼性質的書啊!不像小說史、也不像小說選集?書名不是有「理論資料」了嘛,就是收集各時期中國小說的論述、評論及前言後述之文成冊,這正是一般中國小說史、集所欠缺的,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小

  5. 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小說:瑣碎言談的。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頭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泯。市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

  6. 以白話史角度來看五四的文學、社會改革,由文學本身問題,表達的方式、內涵來看,古文不是形式,是內涵。先秦古文說自己認為的道理。後來,文學內涵消失,注重形式,藻化詩辭駢偶化,以致形成若沒內涵,則追求形似的趨勢。 用典,典已化成大家的共同認識,就不算典故了。所

  7. 梁啟超〈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突出了小說在政治革命與啟蒙的地位: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對道德、宗教、政治、風俗、人心都有「不可思議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