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受制水之苦。

  2. 紅隧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僅次於東區海底隧道。 其雙線雙程行車的舊式設計,使隧道的行車流量早於通車10年後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幾乎每日上下午繁忙時間(尤其是早上8時至10時)都會出現交通擠塞。

  3. 香港第一間大會堂於1867年由巿民集資興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當時訪港的愛丁堡公爵艾爾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儀式。這座兩層高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巍峨古典,內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及集會廳,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中心。

  4. 189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 1984年中英談判並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於1997年7月1日,英國把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權交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當中包括: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

  5. 逃港(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潮」,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6. 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香港土地的供應不再那樣緊張、亦有人開始轉業入有機耕種這個行業,加上香港人環保意識增加,對食物安全更加關注,故逐漸有人提倡復興

  7. 香港華仁書院校友遍布各行各業,像曾蔭權、林瑞麟、鄔維庸、胡應湘、呂大樂、梁繼璋等知名人士都是華仁校友。 ( 暫時沒有回應 ) 回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