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17日 · 美國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早前舉行「史上最強Netflix劇集選舉」,吸引全球超過250萬人投票,登上冠軍的就是2017年開播的《闇》,擊敗了《紙房子》、《怪奇物語》、《黑鏡》等超人氣熱門作品。

  2. 2019年8月30日 · 1.香港人要有選擇. 首先,香港人不習慣/不喜歡/不懂「學習」中央(或應說是任何官方)文件。 由字裏行間到「畫公仔畫出腸」,以至擺明車馬、七情上面、做好姿勢,香港人都不會「你講我就要跟」。 希望香港人做些甚麼,不做些甚麼,一不可以用禁止的方式,二不可以沒有選擇。 2.香港人重視「預期」與「實際」落差. 第二、香港是一個操作性很高的社會,中央發出信息會否引起震盪,既要看預期,也要看實際。 記者會上所講的,基本上符合預期,部分更是「市場早已消化」,於是收市前「跌幅逐步收窄」。 你說香港人沒有收到信息嗎? 不是。 他們自有一種解讀。 不害怕嗎? 不完全不是,但也不完全是。 在很多香港人眼中,負面的是北京警告不要觸及一國兩制的底綫,但正面的是解決問題還是在於香港的那一制的範圍之內。

  3. 2019年6月21日 · 1.本土年青人被邊緣化. 首先是國內資金及移民逐漸主導香港,本土年青人被邊緣化,於是對社會感到灰心和無望。 從一九九七年回歸到現在,未計算內地居民在港生的孩子,移入香港人數已經超過150萬,擁有香港永久居留身份超過100萬,有三粒星又夠十八歲有70萬人;到2030年的時候,人數就會高達250萬人,連同他們的孩子有300至400萬人……只要你在中環走一圈,很多高薪職位都被國內同胞佔據,樓價也因為這些龐大需求而推高,讓本地年青人感到生存空間變少,將怒氣變成對建制及政府的仇恨。 2.本土青年在港職場遇到的困難. 如果政府真心愛香港的年青人,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處理,幫助本土年青人在競爭環境中爭取更多;例如國內及外國的情況,省市政府會對本地優秀青年提供協助,幫他們在事業上的路走得更好。

  4. 2024年5月15日 · 根據澳洲ARC人口老化研究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Population Ageing Research)於2022年發表的 一項研究 ,一個成年人的金融知識和素養 在53至54歲時登峰造極 ,理財狀態最成熟、最精明,在信用卡使用、利息和費用方面犯下的財務錯誤最少。 50出頭正值壯年,已累積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同時分析認知能力未開始衰退,可以作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領導上述研究的澳洲經濟學家Rafal Chomik表示隨着年齡增長,大家似乎更能夠依賴過去的經驗、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和直覺來判斷哪些理財產品和策略更可取。 但年輕人難度必定要撞板損失慘重才會「學精」? 財務顧問經常教育人生階段各異的客戶,如何提防金錢陷阱。

  5. 2020年8月3日 · 但你又知否金價近日升勢,主要原因是什麼? 簡單而言,這次推動黃金繼續上升的動力包括: 1.中美角力: 中美兩國互關領事館,引發市場對中美關係是否陷入冷戰的憂慮、 2.新一波疫情: 擔心全球將出現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而令剛開始復甦的經濟再度受挫、 3.憂慮貨幣貶值: 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引發的經濟衝擊而加大「放水」力度以及美國聯儲局重申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接近零息的政策,引發人們對貨幣貶值的憂慮, 4.美滙下挫: 加上在美滙指數連日下挫,創近26個半月新低的情況下,刺激黃金的避險需求上升. 【話你知投資黃金3個方法有何不同: 按此 】 【同場加映:專訪曾淵滄教授點睇新經濟股(收費文章): 按此 】 欄名 : 理財學堂.

  6. 2019年4月26日 · 三大因素判斷紙幣的價值. 如何判斷一張紙幣的收藏價值呢? 張頌昇認為,紙幣的款式、發行年份與發行量,以及紙幣的狀態這幾個因素最重要。 他指一張全新紙幣,還是已摺過的紙幣,其收藏價值會差天共地:「如果一張銀紙摺了一下,可以相差6至7成的價錢,但之後多摺數下,價值也不會相差太遠。 張頌昇以滙豐銀行在1930年發行、俗稱「大聖書」的100元手簽紙幣為例,那個年代一般發行較大面值的紙幣均須需由當時的銀行大班親手簽發,以確保有充足的儲備,因此這批手簽紙幣的收藏價值就更高,現時價值接近3萬元,可謂升值300倍。 「錯體紙幣」更具價值. 此外,一些在印刷程序上出現錯誤,卻流出市面的「錯體紙幣」同樣是寶!

  7. 2020年4月16日 · Agile賦權予團隊自我管理和決策,主張由下而上主導的管理思維,給予團隊更大自由度的同時,也容易培養出End-to-end Ownership(「主人翁意志」),從而得到更大的工作動力和滿足感。 這正正配合新一代Millennial(千禧世代)的工作態度──以工作目標為先,繼而產生動力,提升效率。 有見及此,本港不少企業開始逐步改變固有管理模式,應用Agile的方法組織其團隊。 例如,近年我們與一家跨國保險公司在香港、日本、新加坡以及菲律賓合作,為1,000多員工提供有關培訓,在30多項目中應用嶄新的管理模式,以提倡創新的企業文化,改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