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同樣是93年的作品,從前奏的編曲開始便讓人墜入深層的感傷之中,我覺得編曲真的是影響一首歌氛圍最重要的部分,好的編曲,可以讓歌曲產生情境及空間感,甚至在秋天的歌裡,可以聞到落葉的味道,這首《深秋的黎明》就是一首有落葉

  2. 劇中序幕與第1幕的間奏曲「黎明,齊格飛萊茵河之旅」,第3幕間奏曲「齊格飛送葬進行曲」與「布侖希爾德之犧牲」等音樂演奏效果很高,因此常以管弦樂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奏。

  3. 「詩人之戀」(Dichterliebe)是舒曼在1840年(舒曼的「歌曲之年」),以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的詩為歌詞所譜寫的聯篇歌曲集。舒曼是繼舒伯特而成為代表性德國歌曲作家,這是他最有名的歌曲集之一。

    • 黎明歌曲作品1
    • 黎明歌曲作品2
    • 黎明歌曲作品3
    • 黎明歌曲作品4
  4. 1900~1901年發表的歌曲《花》、《月》、《荒城之月》、《箱根八里》等迄今依然廣泛流傳。他所各類歌曲對日本歌曲創作有很大影響。他的器樂創作有鋼琴曲《小步舞曲》(1900)、 《憾》(1903)等。 (羅傳開)

  5. 此曲是布拉姆斯在1864~68年間寫的「五首歌曲作品49中的第4首,歌詞取自「德國民謠/少年的魔法號角」。 當時布拉姆斯指導一個女聲合唱團,有一個團員貝爾搭‧法伯(Bertha Faber)生產第二個孩子,據說此曲是寫給她做禮物的。

  6. 2016年5月3日 · 以前,這首作品依出版次序而稱為交響曲第5號,後來依作曲次序重新整理而改為第9號,因此現在都以第9號稱呼此曲。 副題「新世界」,其實應該翻譯為「來自新世界」,表示這是作曲者自新世界美國寄到故鄉波希米亞的訊息。 整個音樂語法基本上是波希米亞的,再加上研究布拉姆斯的成果,以及譜寫第7、8號交響曲之心得,就把這首他最後的交響曲昇華為西歐式古典交響曲的樣式。 1892年,徳弗乍克受紐約國家音樂學院之聘請,就任該院院長之職,直到1895年4月。 在這3年在美期間,他完成作品95到作品106的十幾首重要的後期作品。 「新世界交響曲」跟弦樂四重奏曲第12號「美國」 (請參閱本台該曲解說)、大提琴協奏曲並稱為徳弗乍克美國時代的代表作。

  7. 美麗的大海」、「波浪的嬉戲」、「風讓海起舞」等副題的3個樂章。 在同一封信裡還說,雖然從他所住的勃艮第看不到海,但記憶中的海比現實的海更合乎他的感覺。 最後完成的作品已不附上述副題,倒附有「海上的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戲」、「風與海的對話」等題名。 全曲在1905年3月5日於倫敦近郊面臨多佛爾海峽的海濱完成。 近代的法國作曲家,有許多與海有關。 德布西也其中之一。 他很喜歡海,甚至曾經想過如果不當作曲家,就出海當水手。 雖然他曾過海訪問英國,但很少真正有過航海經驗。 因此,當要出版此曲樂譜時,他要求出版社在樂譜封面使用日本畫家北齋所畫的海的題材(如圖)。 有人根據這事實,說德布西譜作此曲,是得靈感於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之畫『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