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詩人之血是以一個故事特定的心理流程展開了四個看似互不相關的戲劇卻都與詩人主人公對於生命死亡的臆想息息相關。 表述生命的素材時,遇上文字與言語道盡,電影仍然捕攝得到。 電影可以解決文字及語言的局限何況當電影探討詩維度比純粹寫實更具威力也滋潤大家的心靈未必人人都看懂詩人之血》,但對有品格追求的人而言是一定值回票價的。 不少所謂萬物之靈抓破頭也看不懂詩中的含意,大概來於至今我們的DNA實在有太多未清除的不知所謂。 《詩人之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懂得如何利用電影語言將詩活態化,而且把血肉糾纏變成永恆經典。 是次不止於經典重溫,還打算和大家一起加開新探討:例如在這部黑白電影中,在詩人心中流動之血是藍色或是紅色的?

  2. 2018年12月19日 · Google. 橫看豎看,《大域小事》,除了持頭尾的字幕,基本上完全看不到葉偉信的影蹤。 究竟「導演」葉偉信跑到哪裡去了? 拿同樣是以淡淡愛情為主題的《梁山伯與朱麗葉》(2000)比一比,那些失驚無神的荒謬、幽默的場面處理,蹤影全無;那種苦中帶甜、毋須開口説個明白的含蓄愛情,更加是蕩然無存。 如此,姑且大膽下個吊詭的假設性「定論」:這是創作總監黎明的電影,多過是葉偉信的作品。 自1991年起,黎明已多次執導自己歌曲的MTV及廣吿片,從〈酸〉、〈全日愛〉到〈不可一世〉,無論快歌或慢歌,「電腦特技」加「美女」已經成為黎明的作品的最大signature。

  3. 2003年7月14日 · 導演:山田洋次. 演員:真田廣之、宮澤里惠. 山田洋次最新力作《黃昏清兵衛》在本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中以開幕電影的姿態放映,獲得一致好評。 較早前,該片囊括了第26屆日本電影金像獎多個重要獎項,包括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女主角(宮澤里惠),鋒頭一時無兩。 《黃昏清兵衛》的劇本來自著名小說家藤澤周平的短篇小說,被譽為日本映畫天皇的黑澤明看中,一心想將之拍成電影,未及成事,人已仙逝。 現在由深受小津安二郎影響的山田洋次(代表作《幸福黃手絹》和《男人之苦》片集)正式搬上銀幕,容或少了武俠味和陽剛味,但人情細膩處,以及中年男人蒼涼與幸福兩行並置的心境,卻見全情展露,觀之動容。 電影的時代背景設在幕末,武士年代行將過去。

  4. 2015年12月30日 · 日本有兩位生於1920年的女演員在退休50多年後才去世。 她們是山口淑子和原節子。 本文先談山口淑子。 1950年8月26日,黑澤明翌年震驚歐美影壇的傑作《羅生門》在日本上映。 那年的1月8日黑澤明編劇谷口千吉導演的黎明的脫走已率先上映。 4月30日,黑澤明導演的《醜聞》相繼問世。 《黎明的脫走》是得到好評的反戰影片,《醜聞》是最早暴露八卦新聞醜惡的電影。 《羅生門》是1950年《電影旬報》十大日本佳片的第五位,《黎明的脫走》榮獲十大佳片的第三位,而《醜聞》也名列第六位。 後兩部影片的女主角皆為又名李香蘭(1933-1946)和潘淑華(1934-1938)的山口淑子。 兩年前她在吉村公三郎導演的《一生最光輝的日子》(1948,《電影旬報》十大佳片的第五位)中的接吻鏡頭曾引發熱論。

  5. 2017年7月28日 · 影片結局通過黎明的旁白,道出題旨,每個人心中都有瘟疫,而大坑舞火龍源於居民對抗瘟疫,因此兩位主角都被火龍洗滌了他們心中的瘟疫,任賢齊在蓮花宮內跟黎明說出因為火龍而沒有逃走,最終吞槍自殺,而黎明亦因此而消解對妻子去世的鬱結 ...

  6. 2017年7月17日 · Jump to navigation. 香港影評庫. 首頁簡介作者. 三更之回家:是遺憾,也得其所. 搜尋. Google. 男人(黎明飾)為妻子(原麗淇飾)洗屍三年,用神奇中藥浸療效能,要死者復活,要雙向的愛情復甦。 起初觀眾大抵會和片中追尋兒子下落的探員(曾志偉飾)一樣,覺得有點無稽,有點憐惜,急於在瘋子和情癡之間為對方定性。 未至片末,大家也不知做妻子的三年前便是用同一方式救活了男人,但要後悔已是太遲了。 ——你說是詭異離奇,可以。 過來人就是能一眼望出,陳可辛製造的豈止一場幻覺? 電影講的自然是一個遺憾的故事,功敗垂成,救活變成陪死,旁人看來,沒有比這個更可惜了。 然而,又有甚麼觀眾可以真正代入黎明或原麗淇的角色去感受,去體會那三年又三年的孤獨呢?

  7. 2003年12月1日 · 整齣《無間道III終極無間》,無疑是劉建明杯弓蛇影,逐步走進精神分裂狀態的故事。 他要告別過去,但總覺得雪擁藍關(馬不前),種種「跡象」、「證據」顯示「那個人」便是楊錦榮(黎明飾)(但其實他只是和韓琛交換情報,不是韓琛的臥底),而在跟陳永仁心理醫生李心兒(陳慧琳飾)交往,偷看陳永仁治療紀錄的過程中,劉建明更逐步墮入陳永仁的心境(其實是他想像的陳永仁心境),愈來愈覺得自己是陳永仁,至於楊錦榮,則變成他想拋棄的身份接收者──他把自己的負面投射到楊錦榮身上,以至最後他視楊錦榮為劉建明,而自己則完完全全變成陳永仁。 這個悲劇情節,我總覺得大可和非典型肺炎爆發期間香港人的心理遭遇相互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