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如就親身嘗試來找答案
    • 新手直接進場戰鬥,一路走來十分艱辛
    • 第一個設計直接碰壁!從撞牆中學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實戰累積經驗,讓他一步步掌握 PM 心法
    • 四年過去,他已成為一位能精確定義問題的 PM
    • 一個 PM 作戰不夠,需要找更多個來一起奮鬥

    畢業前夕的 Kevin,決定直接踏入社會,透過身體力行的工作來認識自己。Kevin 知道 AAMA 台北搖籃計劃有在徵求實習生,到了裡面實習。Kevin 在那裏認識了 ALPHA Camp 的創辦人 Bernard,成了 ALPHA Camp 的學生,開始學習程式。同時,Kevin也幫助 ALPHA Camp 處理大量的課程上架需求,就此變成成員之一。 Kevin 對於 ALPHA Camp 的教育宗旨,他仍懵懵懂懂。只是感到這家以線上程式教育為主軸的公司,似乎在進行一個遠大計畫,為台灣培育更多科技人才。沉浸在這股熱情之中,Kevin 不知不覺踏上了成為 PM 的道路。 不過,這條路可不是憑著「做很酷的事」就可以走下去的。Kevin 面臨了許多挑戰,習慣親身冒險衝撞的他,直接投入 ALPHA...

    「你問十個 PM,十一個都會告訴你一開始是很不順的。」Kevin 回想起四年前的自己,坦然地說道。 擔任 ALPHA Camp 的 PM,是 Kevin 的第一項正式工作,他是以新手狀態來面對不熟悉的職務。他沒有時間慢慢吸收,而是直接跳進 PM 的世界,從實戰經驗中學會所需工作技能。這讓 Kevin 成長得很快,但也充滿壓力。他還記得,有一天為了寫清楚使用者需求,他在民生東路的麥當勞坐到半夜 12 點。 ALPHA Camp 沒有內部工程團隊,而是與外部工程師合作,Kevin 必須要掌握開發期程,精確傳達團隊內部的需求,跟工程團隊一起打造出適合 ALPHA Camp 教學端、學員端使用的學習平台。然而,Kevin 才走第一步,就遇上阻礙。

    當時,Kevin 剛加入 ALPHA Camp 一個月,學習平台需要一個可以讓學生將已學過的課程打勾、引導學生前往下個課程的功能,而身兼學生的 Kevin 以使用者的角度,參考了其他的平台作法,畫了一張圖,在頁面上設計一個按鈕,讓學生可以按了前往下一頁,同時把這一頁的進度打勾。 這樣的功能設計看似解決了問題,但 Kevin 興沖沖地將圖提供給工程團隊時,卻被打了回票。為什麼呢?Kevin 日後省思,他在設計功能的時候,並沒有從「要解決什麼問題」的起點先思考,他的產出未必是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在草草設計之前,他應該先規劃流程,檢視實際使用者需求,才能找出最佳設計。 不過,這些省思是事後諸葛,當時的 Kevin 面對受挫,只感到一頭霧水,也不清楚要怎麼找答案。為什麼這樣做不對呢?就在 Kevin ...

    Kevin 的工作需要大量與各個不同團隊溝通,協調彼此間的資源、需求、開發期程等等,因此他必須要學習如何精確傳達內容,也必須懂得為事情輕重緩急排序。開發平台的過程中,時常遇到大大小小的 bugs,或有非預期狀況出現,要怎麼回報給工程師,又要怎麼思考先後順序,是 Kevin 長期以來不斷修練的課題。 早期 Kevin 曾被工程師給予回饋,表示他回報問題不夠清楚。一次次的經驗,讓 Kevin 了解到跟工程師溝通,需要能夠精準到位的描述:「現在的狀況是什麼?預期的狀況是什麼?問題怎麼被觸發的?」 隨著 ALPHA Camp 的成長,團隊對於如何建立專業、有效的工作流程有更深的探討與優化,持續改善跟迭代既有的方法來回應不同階段的需求,提升團隊效能,伴隨而來的則是成員的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Kevin...

    就在四年來不斷的戰鬥之中,Kevin 從實習生進化成正職 PM,將 ALPHA Camp 的 Lighthouse 教學平台打造成團隊和學員都能暢快使用的狀態。隨著 ALPHA Camp 團隊擴張,加入的學員越來越多,平台的回饋體驗也顯示出 Kevin 努力的成績。 如今,ALPHA Camp 不只有 Lighthouse 教學平台一項產品,同時更有五、六樣同等級的產品線在跑,Kevin 要同時管理這些產品線,對不同狀況作出適當應對,任務本身並不容易。但只要能夠改善使用者的一項體驗,就能帶給 Kevin 莫大的成就感。 過去,學生為了在教學平台上選課,常常為此大量寄信詢問 SS 團隊,使得 SS 團隊必須為了類似問題重複回信。Kevin 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他將 SS 團隊的負擔定義為「需要被...

    在產品線擴大的同時,Kevin 思考問題的層次,已經不是在「哪個方案比較好」或是單純的細節設計,而是能夠思考 ALPHA Camp 作為一間公司,在商業的層級上應該如何解決問題。他能夠跟 UX designer 與技術主管一起探索不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以此來設計更加符合公司需求的產品。在和其他公司專業 PM 互動時,不僅能以共通的語言交流,也能夠切磋激盪。此外,在不同的溝通情境中,也能夠掌握大方向,快速將重點提供給對方,再補充需要的細節,掌握和外部專家合作的節奏與溝通。 現在的 Kevin 也能夠成熟因應公司推出新產品時遭遇的不同狀況,做出邏輯一致、彈性變通的反應。他知道要如何為堆積成山的問題排列優先順序,要如何跟團隊合作,改善產品使用者的體驗。不過,他也面臨新的挑戰:那就是在這四年中間,他...

  1. 2024年4月17日 · 像是他們用來介紹 RAG 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術的影片片長僅六分鐘 5;另外也推薦這部討論為什麼 LLM 會有幻覺(Hallucination)的影片 6,裡面很精闢地討論 LLM 產生幻覺的成因和避免方式。

  2. 2023年8月8日 · 管其毅 是台灣最大資料社群 「台灣資料科學社群 TWDS Meetup」 創辦人,致力推動台灣資料領域成長與培育人才。 過去他曾待過 eBay、擔任過 Linkedin 資料總監,現在是 TaskRabbit 的 VP of Data。 管其毅說明,「數據治理 Data Governance」這個概念在亞洲並不普遍,也因為台灣企業的規模小,所以大家比較熟悉「數據工程 Data Engineering 」。 但其實,「數據治理」不是新的東西,而是當企業變大後,一個保護和管理資料的框架,也是指引組織應用數據的一套流程。 過去 10 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數據治理」,這是因為在商業模式日益複雜與數據工具日新月異之下,企業需加要一個能幫助他們在應用數據時,有效控管與降低風險的方法。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6月4日 · 1. 設計、開發和實施生成式AI模型. 設計階段: 確定最佳算法來實現預期結果,要求對各種生成式AI算法及其優缺點有深入理解。 開發階段: 包括用現有數據訓練模型並進行微調以提升性能。 實施階段: 將AI模型整合到現有系統中或圍繞模型設計新系統,需要強大的軟件開發理解能力。 2. 調整現有生成式AI模型. 調整和精煉預先存在的模型以增強性能、適應新數據或滿足特定項目需求。 分析模型行為,識別表現不佳或產生意外結果的領域。 可能涉及調整超參數、修改模型架構或豐富訓練數據集。 3.

  5. 2024年2月26日 · 什麼是 RAG? 跟模型微調有什麼差別? 快速掌握 LLM 應用全局觀. 何時要使用 RAG? 何時要使用模型微調? RAG 發展趨勢:科技巨頭爭相投入,相關產品遍地開花. 在使用 ChatGPT、Gemini 等奠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以下簡稱 LLMs)的人工智慧服務時,很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請它們提供與特定專業領域相關的資訊,往往只能獲得極為空泛、甚至是充滿幻覺(hallucination)的回覆。

  6. ALPHA Camp 很榮幸有機會能夠訪問到這位出身自台灣、在美國求學長大的 Gamification 領域天才,今天,就要帶你一窺他不斷從逆境中成長的故事。 一、不斷適應逆境的年少時期. 郁凱的父親是一位外交官,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時常搬家,年少時期分別在台灣、南非和美國度過,每一次的環境轉移都讓他陷入掙扎,在台灣他中文不夠好,在美國英文又比不上當地人,這讓他在國中以前的成績落後大部分的同學。 小學三年級時,郁凱常常因考試成績不佳,寫訂正作業寫到凌晨三點,課業上的挫敗讓他在社交上也比較沒自信,剛上中學時為了融入美國學生的社群,他修了 ESL 的課程,還加入了辯論隊,但成績慘不忍睹。

  7. 2022年12月17日 · 來看看 ALPHA Camp 第四屆行銷班校友梁多多的精彩故事。 ‍ 個性叛逆,從小就有自己的生意經 ‍. 提到創業念頭的萌芽,多多分享了國中時開始做生意的體驗。 當時就讀寄宿學校的他,在宿舍就是帶頭人物,因為自己很愛玩遊戲王,時常週末回台北採買卡牌,過程中發現同學們也有這樣的需求,於是開始購買卡包再零賣,進而舉辦更多比賽,拉同學一起玩,創造更多市場需求,才國中的多多就這樣靠著卡牌的小本生意,每個月也既然可以賺個兩三萬,多多回憶起當時的心情:「感覺原來做生意是這麼回事,有一點喜歡上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