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1912-1928年間的中華民國國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五色旗 是 中華民國 成立之初執政的 南京臨時政府 和 北洋政府 所採用的 國旗 ,旗面按順序為 紅 、 黃 、 藍 、 白 、 黑 的五色橫條 ,比例為5:8 。
      www.wikiwand.com/zh-tw/五色旗_(中華民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五色旗 是 中華民國 成立之初執政的 南京臨時政府 和 北洋政府 所採用的 國旗 ,旗面按順序為 紅 、 黃 、 藍 、 白 、 黑 的五色橫條 [1] ,比例為5:8 [2] 。 紅 、 黃 、 藍 、 白 、 黑 取自中國傳統 五方色 ,順應 以五為定數 的歷史文化習慣。 五色同時亦代表 漢 、 滿 、 蒙 、 回 、 藏 五族共和 [2] 。 歷史 [ 編輯] 1911年11月上海南京路懸掛的五色旗. 中華民國元年月份牌,上有五色旗. 提議 [ 編輯] 五色旗最早於1906年冬 同盟會 本部討論《革命方略》和國旗草案時被提出 [3] 。

  3. 中華民國國旗 為代表 中華民國 的旗幟,是 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之一。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以 五色旗 為 國旗 ,後 國民政府 立法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並在 國民革命軍北伐 勝利後頒行全國。 1928年通過的《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 》中規定的中華民國國旗為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又稱「 青天白日滿地紅 」,有時略稱為「 青天白日紅旗 」 [1] [2] ,少數情形被稱作「 青天白日旗 」、「天日旗」 [3] :16 [4] [5] [6] [7] [8] ,是 孫中山 以 陸皓東 設計的 青天白日旗 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而成。 《 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章總綱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4. 2024年5月22日 · 中華民國國旗 為代表 中華民國 的旗幟,是 中華民國國家象徵 之一。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以 五色旗 為 國旗 ,後 國民政府 立法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並在 國民革命軍北伐 勝利後頒行全國。 1928年通過的《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 》中規定的中華民國國旗為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又稱「 青天白日滿地紅 」,有時略稱為「 青天白日紅旗 」 [1] [2] ,少數情形被稱作「 青天白日旗 」、「天日旗」 [3] :16 [4] [5] [6] [7] [8] ,是 孫中山 以 陸皓東 設計的 青天白日旗 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而成。 《 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章總綱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中華民國國旗. 外文名 :The Flag of Republic of China. 別稱 : 五色旗 、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歷史沿革 :北洋政府、國民政府. 提議 :滬軍都督府、孫中山. 設計 :趙鳳昌;陸皓東. 圖案 :紅黃藍白黑五色;青天白日紅底. 曾用地區1 : 中國內地 (1911-1928) 曾用地區2 : 中國大陸 (內地)(1925-1949) 目前使用地區 :中國 台灣地區 (1945-今) 國旗含義. 五色旗. 江蘇都督 程德全 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宋教仁 等認為:五色旗之創意根據中國文化用五數之習慣,以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聯合成大共和國之至德,寓義甚當。

    • 1912中華民國國旗1
    • 1912中華民國國旗2
    • 1912中華民國國旗3
    • 1912中華民國國旗4
    • 1912中華民國國旗5
  6.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其為國父孫中山以革命先烈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有時略稱為「青天白日紅旗」,少數情形則被稱作「青天白日旗」、「天日旗」。

    • 1912中華民國國旗1
    • 1912中華民國國旗2
    • 1912中華民國國旗3
    • 1912中華民國國旗4
  7. 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啟用於1912年1月10日,是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 五色旗又稱 五族共和 旗,是 中華民國 建國之初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比例為5:8。

  8. 民國元年(1912)元月3日及10日,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五色旗為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 ...

  1. 相關搜尋

    清朝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