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司機罷工,部分路線因而暫停服務,交通陷入癱瘓,為紓緩這個問題,較小型的巴士(小巴)因而產生。政府容許小巴進入市區,白牌車越來越受市民歡迎,數目不斷增加。1969年,小巴由9座位增至14座位,從此14座便成為小巴的別稱。

  2. 直至九十年代,政府為改善社區環境,決定重建康樂街。為保留「雀仔街」,政府在九六年耗資二千九百萬,在園圃街興建雀鳥公園,佔地三千平方米,並在九七年落成。公園設有七十個雀鳥檔位給原本「雀仔街」的商繼續經營,延續了康樂街時的特色風貌。

  3. 自從60年代制水,香港和廣東省當局在1964年達成協議,由內地供水給香港,其後更修築東江,經深圳供水至香港,令本港有穩定食水供應。而香港上一次制水已經是1981年,當時每日供水兩次,分別每朝六至十時及下午四至十時,市民都要出動家中的大小水桶,甚至全家總動員,一桶二桶擔回家,飽 ...

  4. 千禧年代,隨著本港人口趨勢和家庭觀念的轉變,家計會提倡「大家庭,小家庭,家計做好最精明」,呼籲夫婦及早進行家庭計劃。 此外,家計會亦開拓更多家庭計劃以外的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以切合不同人生階段的保健需要,包括男性保健服務、子宮頸病診所、骨質疏鬆診所、乳房保健診所、性 ...

  5. 其後獲得香港島的巴士服務專營權後,中巴的重心才轉移至港島區。二戰後,港島人口激增,中巴遂不斷擴張巴士路線,當時正值1972年紅磡海底隧道通車,中巴更聯同九巴合營過海隧道巴士線,並大量購買新型巴士,進一步擴張其路線網絡。

  6. 逃港(即逃亡至香港),香港又名「偷渡潮」,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約有一百萬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這是一橫跨三十年的逃亡史,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 ...

  7. 油麻地日前發生的果欄兇殺案,警方今日落案控告兩名分別四十歲及四十八歲的男子合共一項謀殺罪,兩人將於本月廿七日(下周一)在九龍城裁判法院提堂。 四十八歲男子於本月廿三日在油麻地新填地街被捕,而四十歲男子則於昨日在紅磡區被捕。

  1. 相關搜尋

    人口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