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现在年近三十,重读鲁迅,多数文章都有了一些感受。但这《狂人日记 》还是觉得不知所云。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还是讽刺什么?暗… 显示全部 关注者 131 被浏览 456,467 关注问题 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5 ...

  2. 狂人日记中有哪些哲理金句值得分享? 8 赞同. 1.‘虽然世界很大,但容不下一颗心碎的种子。 ’这句话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引人深思。 2.“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这句话简单而又深刻,直接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悔恨与痛苦。 3.“我常常想,如果可以,我要吃尽世界上一切的苦,只希望忘记自己的存在。 ”表达了一种自虐的心态。 同时表达了他渴望超脱的愿望,但是这种渴望并不容易实现,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4.“从今以后,我要吃人了……万一不吃,全国都要吃我。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5.“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这句话表达了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3. 2021年3月14日 · 10. 被浏览. 5,134. 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贾思凡. 上海戏剧学院本科在读 主攻戏剧表演及导演方向.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4个半小时 陆帕 导演的狂人日记》,虽然中途犯困但坚持下来了……回学校的路上网约车司机跟我说:“戏剧的呈现方式还是太传统了。 ”确实,我至今没见过中国有类似于NTLIVE的戏剧直播及录播,但同时也会思考如果没有在剧场里演员及观众的观演关系无形中所带给我们的能量、震撼及最直观的感受, 戏剧 的魅力便会打折扣。 我很欣赏该作品中 多媒体投影 的舞台呈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狂人”在现实世界中被大家所凝视的同时与内心独白的呈现相结合,若隐若现,把人内心抽象的东西直观表达给观众;以及“ 狂人 ”同现代人在列车上时空交错中谈话的片段。

  4. 2018年4月6日 · 2,370. 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文茄先生. 网瘾学院经历者、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作者. 我们什么都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可能是我们发现了到现在为止,什么都没有改变。 发布于 2018-04-06 19:43. 廌Shaun. nothing will be care. 没怎么看过狂人初高中翻过记不清了通篇吃人? 嗯,毕设做不出来,不想做,导师一开始可能不想让我过的,不然,为何例会时候斜了我一眼? 唉,想那么多脑瓜子疼,改不改变又能怎地,你还能怎地,又到了午饭时间,肚子饿了,总得吃饭吧。 啊,不管怎样,给我钱就好,让我装逼活着就好,能不吃苦最好,懒着最好,改变啊,什么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利. 诺,没那么高尚,如果不改变我还活的自在,就不改变,如果改变我活的自在,你们就去改变吧.

  5. 2016年6月16日 · 26. 被浏览. 47,807. 1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Meirin. 咲夜小姐好可爱! 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所谓“鲁迅抄袭 果戈里 ”自然是无稽之谈。 不过,《 狂人日记以及作为这篇小说最重要意象的吃人亦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实事求是地说,《狂人日记的生成与日本明治时代的食人言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冬木的著名论文《明治时代“食人”言说与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论文一向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就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李冬木之所以能够在“鲁迅在小说形式上借鉴果戈里”的已有研究成果上进一步突破,其关键点在于《狂人日记》的“吃人”意象具体从何而来始终悬而未决。 鲁迅曾经对 许寿裳 说过:“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 jer 柳應廷 狂人日記1
    • jer 柳應廷 狂人日記2
    • jer 柳應廷 狂人日記3
    • jer 柳應廷 狂人日記4
  6. 狂人日记 》是鲁迅于 1918 年 4 月创作的 短篇小说 ,它通过“狂人”这一形象以及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本质。 这部小说是 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具有开创性,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它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 人性的思考 。 以下是一些从中摘录的具有哲理的金句: - 从来如此,便对么?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7. 卿心君悦. 一位爱看书、爱分析的书评人,影评人!.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文丨 卿心君悦. 1918年5月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发表在第4卷第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 这篇“五四”新文学的 开山之作 ,奠定了鲁迅特殊的文学地位,也彰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