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川崎症 /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是一種急性系統性 血管炎 ,本港每年約有100宗個案,常見於2至5歲的兒童,至今成因不明。 川崎症可導致全身血管發炎,影響大腦、心臟等器官,嚴重者或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瘤,引致血管栓塞,甚至死亡。 川崎病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身上,家長應留意病徵,以便及早治療。
      www.otandp.com/zh-hk/健康資訊/川崎症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川崎氏病 ( Kawasaki disease )又稱 川崎病 、 黏膜皮膚淋巴腺综合征 (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是一种以急性、自限性全身广泛的中小 血管炎 为特点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1] 。 最常見的狀為無法用常規藥物治療的 發燒 五天以上、頸部非化脓性 淋巴結腫大 、 紅眼 (球结膜充血)、 生殖器 部位、嘴唇、 手掌 或腳底長出 皮疹 [1] ,其他狀則有 喉嚨痛 和 腹瀉 [1] 。 狀出現後三週內,手腳皮膚可能會剝落 [1] ,之後就會康復了 [1] 。 但可能在1-2年後,少数兒童发展为严重的心脏病,如形成 冠狀動脈瘤 (英语: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1] ,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3. 2023年4月25日 · TAGS. 川崎病 ( Kawasaki disease ) 乃日本小兒科教授 川崎富作 於 1961 年首度發現並提出報告。 之後,世界各地都有病例提出,至今病例數已不下數萬,而每年的發病人數以日本最多。 六、七零年代,川崎教授及其他學者剛提出此病時,因為大部分的病人症狀出現在皮膚、結膜、口腔等部位,而且常常會合併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狀況,所以過去有另外一個名稱「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 (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之後漸漸有人稱為川崎症候群. ( Kawasaki Syndrome ),近幾年的文獻多數醫師稱呼此病為川崎病。 如果從致病機轉而言,它是一種多系統的血管發炎症候群(全身有許多的中型血管都產生發炎反應)。

  4. 川崎氏病 ( Kawasaki disease )又稱 川崎病 、 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 (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是一種以急性、自限性全身廣泛的中小 血管炎 為特點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1] 。 最常見的症狀為無法用常規藥物治療的 發燒 五天以上、頸部非化膿性 淋巴結腫大 、 紅眼 (球結膜充血)、 生殖器 部位、嘴唇、 手掌 或腳底長出 皮疹 [1] ,其他症狀則有 喉嚨痛 和 腹瀉 [1] 。 症狀出現後三週內,手腳皮膚可能會剝落 [1] ,之後就會康復了 [1] 。 但可能在1-2年後,少數兒童發展為嚴重的心臟病,如形成 冠狀動脈瘤 (英語: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1] ,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

  5. 川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awasaki syndrome),又被稱為 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種影響範圍擴及血管、皮膚、口腔黏膜、鼻子和喉嚨的疾病。

  6. 川崎症 /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是一種急性系統性 血管炎 ,本港每年約有100宗個案,常見於2至5歲的兒童,至今成因不明。 川崎症可導致全身血管發炎,影響大腦、心臟等器官,嚴重者或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瘤,引致血管栓塞,甚至死亡。 川崎病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身上,家長應留意病徵,以便及早治療。 川崎症的成因. 川崎病至今成因不明,醫學界普遍認為與接觸某種物質有關。 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發病率會以倍數上升,但不具傳染性。 以下因素會增加兒童患川崎病的機率: 5 歲以下兒童患川崎病的風險最高.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川崎病. 亞洲或太平洋島嶼血統的兒童,例如日本人或韓國人的發病率較高. 川崎症的症狀. 川崎病發病迅速,症狀會分階段出現,第一階段的症狀包括:

  7. 2023年8月15日 · 川崎氏症 ( Kawasaki disease ),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日本人川崎富作醫生在 1967 年所發現的。 發生原因不明,可能和一些感染或免疫反應有關。 好發於 5 歲以下的寶寶,全年都可發生,台灣以冬末春初較常見晚春至夏初 (4~6月)為主要流行季節。 臨床徵狀. 發燒:持續 5 天以上不明原因的高燒。 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約在第 3 ~ 6 天出現。 口腔、黏膜及嘴唇的變化:唇部在第 2 ~ 3 天至第 10 天充血發紅、乾燥龜裂、出血結痂、黏膜充血、疼痛、進食困難、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 手掌和腳掌會有發紅現象、末端有腫脹現象,在發燒後的第 2 週開始會有脫皮現象。 皮膚出現各種形狀的紅疹。 卡介苗接種部位紅腫。

  8. 川崎症由日本小兒心臟科醫生川崎富提出首份病例報告並因此而得名而川崎症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常見於6個月大至5歲的兒童患者全身會有中型血管急性發炎甚至影響腦部心臟等器官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便有機會引發心臟冠狀動脈瘤及血管栓塞是最為常見的後天兒童 心臟病 的成因。 川崎症與新冠病毒有何關係? 雖然川崎症與新冠病毒的症狀相近,但兩者的炎症反應給發病年齡還是有所差異。 此外,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兩者之間擁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下表為川崎症與新冠病毒的分別: 川崎症的成因. 川崎症至今成因未明,可能與某種感染,或接觸某種物質後所引發的免疫反應相關,並就此導致全身各個器官的血管出現炎症反應;醫學界普遍傾向認為川崎症不具傳染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