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繪本中四位主角組成了「COPE小隊」,在功夫婆婆的指導下進行密集式訓練,學習如何做好準備,應對災難。小隊更背負重任,到訪世界各地,培育更多孩子成為 COPE 減災小精英。從今天起作出改變,時刻做好準備,應對災難!

  2. 18 June, 2019 Tuesday. 幼稚園防災教育計劃:邁向「防災教育、從小開始」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教研中心)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IVE)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 (CECS)的幼兒教育中心 (CECTL)攜手推出為幼稚園高班學生而設的防災教育先導計劃。 香港基督教播道會聯會茵怡幼兒學校和民生書院幼稚園的老師接受一連串培訓,了解如何通過科學遊戲等多角度體驗式學習,有效地傳授防災知識予學生,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培養正面的態度以應對災害,為他們在將來更深入了解防災知識打好根基。 民生書院幼稚園早前於5月為高班學生推行為期四周的主題式教學,內容圍繞天氣及防災;香港基督教播道會聯會茵怡幼兒學校亦將於6月開展主題式教學。

  3. 署理保安局局長卓孝業、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和海關關長珮珊今日與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執行主任、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總幹事加達•法特希•瓦利及其代表團會面,交流滅罪禁毒的策略和工作。 加達•法特希•瓦利本月21日至25日訪港,參與廉政公署和國際反貪局聯合會聯合主持的廉政 ...

  4. 「認為自己不會有危險」原來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 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常化偏誤」 (Normalcy bias) 指人們在面臨非常態的緊急事件時,由於慣性思維,會選擇視而不見,假裝一切都正常。 例如,當地震發生時,多數人都知道應馬上避難;但由於不知道地震會有多嚴重,故此地震逐漸加大時,還是覺得「應該要停了吧! 我不會有事吧! 」,因而輕忽危險,繼續坐著,最後錯失避難機會。 (圖片來源: capfredf.wordpress) 此外,我們亦發現大部分香港人的準備,多為簡單的一次性預防措施,例如在颱風來臨前張貼膠紙在窗上、或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保持個人衞生等。 這些固然有效,可是覆蓋面單一,難以預防較複雜的災難情景(例如:一旦玻璃窗真的破裂後,該如何應對)。

  5. 30 July, 2020 Thursday. 為小學生而設的嶄新防災教育劇場. 自超強颱風「天鴿」及「山竹」來襲、社會事件和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後,香港市民的防災意識已見增強。 由於兒童較成年人脆弱,災難更容易對他們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讓他們在學校接受有關災難的教育相當重要。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有見為小學生製作的第一個防災教育劇場「防災小將 Get Ready!」取得成功,因此特別與劇場工作室合作,推出另一套名為「防災生活 由細做起」的話劇,繼續教育兒童各種災難,讓他們了解及學習有關災難風險和應變的知識。 今年夏天推出話劇「防災生活 由細做起」。

  6. 4.暴雨來的那一天 - HKJCDPRI ... 4

  7. 30 October, 2020 Friday. 思考《2015 - 2030仙台減災綱領》 – 香港有防災減災規劃嗎? 筆者在10月13日的文章為大家介紹了聯合國的「國際減災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以及提到全球國家承諾減低災害造成損失的《2015-2030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仙台綱領》共有7個大目標(以38個指標來衡量)。 七大目標中,絕大部份都以2030年為完成目標的限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