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乳癌成因】上圍豐滿較易患乳癌? NO! 一半患者為BCUP或以下 醫生提醒:但要小心BRCA基因突變. 乳癌作為女性的頭號癌症殺手,乳癌的防治對女士來說尤為重要。 凹凸有致的完美曲線向來是眾多女性夢寐以求的身材,因此 了解更多. 港人膺全球最長壽 死因多有腫瘤. 港人成全球最長壽人口之一,而港人患腫瘤仍為死亡的主因,佔整體30%。 有腫瘤科專科醫生估計,死亡率與港人生活習慣轉趨西化有關,又料未來患上腫瘤機率只會更高。 了解更多. 症狀似腸胃病易忽略 女子肚脹揭患卵巢癌末期.

  2. 激素 (Anti Androgens) 前列腺癌的癌細胞上帶有荷爾蒙受體,當睪酮接觸到受體時,便會促進癌細胞分裂,令腫瘤增大。 而抗激素藥物的原理,是通過依附在癌細胞的荷爾蒙受體,讓睪酮無法接觸癌細胞,從而令減癌細胞減慢生長。

    • 更精確的診斷
    • 較適合亞洲女性
    • 減低痛楚

    對比2D造影檢查每次只能從單一角度拍攝一張X光片,3D乳房X光造影每次能夠從多角度拍攝數十張X光片,除了有效消除因乳腺組織重疊而帶來的誤差,亦可以得出更加細緻的影像,讓醫生觀察小至1毫米的乳房組織,更清晰地分析病灶範圍和性質,增加識別惡性病變組織的機會。

    乳房由乳腺、乳管、脂肪和纖維組織組成,而密度較高的乳房會擁有較多纖維組織。在傳統2D造影檢查的技術下,這些纖維組織和惡性的病變組織同樣會在影像中呈現為白色,令影像變得模糊不清,醫生難以分辨乳房組織是否存在病變。至於3D乳房X光造影透過重叠多張X光影像,可提升影像的清晰度,減低乳房密度的影響。由於普遍亞洲女性的乳房密度較高,因此3D乳房X光造影檢查亦較適合亞洲女性。

    傳統2D造影檢查的技術下,放射師需要利用兩塊膠片將病人的乳房壓平,壓得越均勻,造影效果便越清楚,因此不少病人在過程中都會感覺痛楚;3D乳房X光造影技術則採用固定的按壓力度,無須刻意增加力度去令影像變得更加清晰,同時技術亦減少病人乳房受擠壓的時間,每個姿勢一般只需不到4秒便能拍攝數十張影像,顯著減低病人的痛楚和不適。

  3. 首頁. 乳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Search. 乳癌概況. 乳癌是女性常見癌症第一位,亦是第三大癌症殺手。 2019年香港癌症數據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新增乳癌患者個案超過4700宗,死亡個案更超過850宗。 與10年前相比,每年新增的乳癌個案增加了接近一半,而且每年的新增個案數目更呈上升趨勢,可見乳癌對女性的威脅越來越大。 不過,早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因此及早發現乳癌並及時治療,便能大大提升存活率。 2019年的數據顯示,女性乳癌患者的年齡中位數是58歲,發病年齡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大約一半乳癌患者年齡在40至59歲之間,可見女性年紀越大,患上乳癌的風險就更高。 乳癌的症狀. 要及早發現乳癌,首先要了解乳癌的病徵。

  4.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表示,「惟治療反應率 (腫瘤有縮小)較低,對於中至高風險患者作用不太理想。 近年亦有PD-1抑制劑及CTLA-4抑制劑的雙免疫治療用於一線,療效雖比標靶治療優勝,但對三至四成患者完全沒有幫助,也不適合低風險患者。 完全緩解率具突破. 幸而最近有3個「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的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PD-1或PD-L1抑制劑配合TKI標靶藥,用於一線治療的話,可減低四成死亡風險,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和治療反應率分別達15至24個月和五成半至七成,是傳統只用標靶治療的兩倍;完全緩解率更是傳統治療3倍,達8%至16%,是治療上的一大突破。 潘明駿續指,「聯合治療能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加強療效,也適用於所有低、中、高風險患者。

  5. 2020年1月7日 ·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潘明駿醫生指本港膀胱癌患者中約60%至70%屬非肌肉侵入性」;25%至30%屬較中期的肌肉侵入性」;5%至10%為晚期的轉移性不少人在早至中期因未能得到適切治療或對治療反應不理想在5至10年內會發展成中期患者中期患者約在一年內會發展成晚期轉移性膀胱癌。 現時治療晚期膀胱癌主要依靠一線化療藥物「順鉑」,惟逾半人因身體機能及腎功能差,需轉用二線化療藥「卡鉑」,導致存活期中位數僅6至8個月。 潘指本港自2016年引入最新免疫治療藥物「PD-1或PD-L1抑制劑」,可阻截癌細胞特別訊號,藉此重新啟動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成效較傳統二線化療藥佳,「等於將個掣熄咗佢,令身體嘅T細胞可以搵到癌細胞再殺死佢」。

  6. 2021年5月2日 · 而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表示:「過去兩年有三項第三期臨床醫學研究證實最新的聯合治療比傳統標靶治療更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四成。 原文刊於: 文匯報. 治療, 腎癌. 鄺維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腎癌是香港常見但易被忽視的癌症,其病徵並不明顯,很多患者到了較晚期才發現,轉移性腎細胞癌最新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法,聯合兩種治療方法能產生協同效應,雙劍合璧,進一步加強治療的效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