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19日 · 文/犁客. 「我對人生和寫作都沒什麼規劃;」陳昭如說,「不過就是會遇上很好的採訪主題。. 陳昭如大學時在學校編校刊,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文學少女,「我主修人類學,田野調查做的是泰雅族的宗教變遷,但對政治和社會議題不算敏感,」陳昭如 ...

    • 異地與創作
    • 理性結構與神祕連結
    • 勒瑰恩,川端康成,與張惠菁

    2013年出版《雙城通訊》之後,張惠菁到上海工作,《聯合文學》邀她寫專欄。「我先前替《壹週刊》寫了蠻久的專欄,想寫點不一樣的東西,《聯合文學》沒給我字數限制,也沒有限制題材。」張惠菁說,「我先到上海,半年後轉到北京,一個月一篇專欄,記錄的幾乎就是那個月的生活狀態,這樣寫了一年。」 這系列文章,收錄在張惠菁最新散文集《比霧更深的地方》當中的〈輯一〉,與當時張惠菁身處的時空對應,「先前在上海的台資公司,工作得好好的,2009年回台灣的時候,感覺我的生活狀態被打斷了;」張惠菁說,「2013年再回到原來的公司上班,上海和我離開時已經不同了,但還是覺得應該要到別的地方重新開始,所以半年後調職到北京。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會想要進入這個城市去生活,那些文字,都記錄著探測新環境、以及新的自己在這裡的狀態。」...

    唸歷史但在數位行銷公司工作多年、從台灣出走到異地後開始寫作、早早嘗試結合不同創作類型的「電子書」──某個角度看,張惠菁的人生與她的創作,都在進行某種不同領域、外在世界與內裡心境混合的實驗;她的閱讀經驗,其實也是如此。 「《浪人劍客》啊,每回有人問閱讀的事,我常說到這套,還有岡野玲子的《陰陽師》。」張惠菁笑道,「閱讀經驗的養成,我想大概有幾時間點:一個是小時候家裡買的書,其中有一本《神豬妙網》,長大後才知道那是名著《夏綠蒂的網》,當年讀到我掉眼淚。」 張惠菁的閱讀選擇並不固著於特定類型,而是自在穿梭,「小時候家裡的書大多是媽媽買的,高中的時候,因為北一女就在重慶南路附近,所以下課會去書店看書,接觸了志文的新潮文庫,川端康成啦、芥川龍之介啦,都是那時讀的。」張惠菁喜歡川端康成的作品,不過最有感覺...

  2. 2019年9月5日 · 在「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系列的篇章當中,可以讀出陳茻想與制式課本做出區隔的態度──一樣有各篇作者介紹,一樣有選文內容賞析,但陳茻透過文字,一面講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思考脈絡,一面拋出討論問題引導思考。. 於是,讀者會發現,這些 ...

  3. 2019年3月1日 · 瀕死經驗不是人人會有,也沒法子在現實當中複製體驗;但鍾灼輝認為瀕死經驗不但讓自己重新體悟人生,也對心理學及人腦未開發的力量有了不同看法,是故時常應邀到各地演講見證,並且成立相關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 除此之外,鍾灼輝寫了 ...

  4. 2016年11月4日 · 採訪、攝影/陳心怡. 2014年9月,香港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民主抗爭行動「雨傘革命」,上個世紀不太會浮上檯面的激進主張,包括「命運自主」、「前途自決」等都在此刻被熱切倡議,獅子山下沉睡許久的人民,彷彿終於醒了,獅吼般地吶喊:我們 ...

  5. 2021年9月16日 · 走讀人生:踏步、停步、邁步. 長年的閱讀歷程中,陳蕙慧體認到「文字」之於閱讀的不可替代性。. 若以注重線性時間的「影像」為對比,由於影像依循時間軸流動,閱聽者多半被動接受資訊;然而,書籍文字並不依賴線性時間推進,讀者可以在閱讀中 ...

  6. 2019年8月19日 · 文/犁客. 「我認為創作者要有點蠻不講理、自行其是;」張亦絢說,「要有這個決心,而創作和這個決心有關。. 張亦絢在巴黎拿到的學位是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大學唸的是歷史,發表過短片和紀錄片、劇本和散文,但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可能是她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