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21日 · 本周日是二十四氣節中的大暑」,代表氣候溫度步入最酷熱時段有命理師提醒,「大暑節氣要注意6大禁忌避免身體不適及意外最新影片清水孟國際命理小孟老師在Facebook專頁表示,「大暑節氣是太

  2. 2023年7月21日 · 以下都是可預防中暑的日常習慣: 宜穿着舒適、透氣、吸汗性能好的衣服. 人體皮膚汗孔開泄,衣衫宜寬鬆易於散熱;並勤洗勤換. 防止久穿濕衣和剛暴曬過之衣物,以免暑濕之氣侵襲肌體. 選擇運動量相對較小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瑜伽,避免出汗過多而耗氣傷津. 運動過後適當飲用溫開水. 室內外的溫差不宜過大,否則容易患感冒,冷氣病等. 保持空氣流通. 少食生冷食物或冷飲.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

  3. 2022年7月18日 · 這段時間,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旺盛,身體特別容易上火,流汗過多,影響脾胃活動,令人感覺不適、疲憊和食慾不振。 很多人會趁三伏天進行天灸療法,在每年最熱的時間,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進行天灸,把中藥貼在不同穴位,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天灸能改善身體氣虛、陽虛的狀況,從而紓緩女士的經期不適和一些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最新影片推介: 童學園. 【童學園】創校90周年培育才德兼備精英 喇沙書院校長盼學生︰識贏也識輸. 除了天灸,也可趁此時用茶療扶正體質。 可以準備甘草2片、陳皮1角、薑3片,將材料用水洗淨之後加熱水焗15分鐘即可飲用。 此茶有助補充人體陽氣,達到扶正固本、增强體質的效果。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4. 2020年7月15日 ·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有大暑」,有指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 本月22日正是「大暑」,天文台預測當天氣溫高達32°C。 註冊中醫師朱國棟分享在夏暑期間的飲食注意事,並推介3款湯水。

  5. 2024年5月3日 · 立夏節氣4大生活宜忌. 林醫師指出踏入立夏節氣陽氣增加同時新陳代謝氣血運行開始加速體溫亦會稍稍提升此時人體較易出現心火盛多汗口渴心煩甚至些微暑氣等症狀。 假如症狀出現時間短,身體可自行恢復則不必理會,但如果症狀持續,建議應該盡早求醫處理。 除此之外,此時部分人皮膚會變得較油潤、出現毛孔張大,適宜以清爽油份低的護膚品,避免導致暗瘡或過敏。 而生活宜忌方面,林醫師則提出以下4大宜忌,幫助大家緩和立夏帶來的不適: 宜: 多飲水、少飲酒避免濕熱. 忌: 食辛辣、煎炸熱氣以及肥膩食物. 宜: 重養心氣、減少捱夜. 忌: 中午時間烈日當空做運動. 立夏節氣8款養生食材.

  6. 2016年7月21日 · 為使臟腑氣血和順調達,日常飲食可選吃適量淮山、蓮子、紅蘿蔔、馬蹄、羅漢果、無花果、雪耳等。 推介以下3款解暑濕湯水: 1. 益氣化濕飲. 材料:太子參3錢、茯苓5錢、扁豆衣3錢、南棗2枚. 製法:材料加上8-10飯碗清水,水滾後改用文火煮約40分鐘。 功效:益氣健脾、理痰滲濕. 2. 雙黃西施湯. 材料:老黃瓜約斤半、黃豆両半、南北杏8錢、生薑1両、白米1小撮、西施骨約大半斤. 製法:材料加上8-10飯碗清水,煲約2小時,加鹽調味飲用。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袪濕. 3. 清潤素湯. 材料:鮮粟米2條、馬蹄肉5枚、紅蘿蔔半條、雪耳2枚、猴頭菇1隻、羅漢果1/5個. 製法:材料加上適量清水,煲約個半小時,加鹽調味飲用。 功效:健脾益胃、清熱除煩.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

  7. 2021年5月24日 · 1. 大動脈位置散熱最快. 使用退熱貼或冰敷,大家通常都會貼在額頭上,但原來頸部、腋下、腹股溝、手腳關節位都是散熱快的部位。 散熱快是因為大動脈貼近皮膚表面,亦即可快速將血液冷卻,達至降溫效果。 2. 冷敷可止痛消腫. 冷敷除了可降溫,亦可有止痛、消腫之效,因此如扭傷或撞傷,都可以冷敷紓緩不適。 不過要緊記,不可直接用冰敷在皮膚上,應以毛巾包裹,有傷口或皮膚敏感的尤其要注意。 點擊圖片放大. +9. 3. 冷敷範圍不可超過全身10% 鍾展鴻指出,冷敷範圍太大,身體降溫太快,可能導致低溫症。 冷敷範圍不應超過全身10%,如體溫低於36度就算過低,35度以下是不正常,盡快求醫。 4. 30度水溫洗澡. 除了用退熱貼或冰敷,鍾展鴻亦建議可以用較體溫稍低,即約攝氏30度水溫洗澡,有助身體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