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6日 · 上海疫情失控的根源是什麼? 在上海新冠疫情(COVID-19)防治期間,儘管上海政府展現出了一定的行政能力和組織能力,但在基層的治理效果卻不理想,一方面基層治理人員因持久高

  2. 2022年4月13日 · 那麼,怎麼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因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所帶來的經濟民生困境呢?在新形勢,至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同時發力。第一是要根據變種病毒Omicron的特性與國際疫情變化及時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恢復正常生產活動。

  3. 2022年4月12日 · 上海的疫情持續,昨日(11日)新增22348宗無症狀感染者,較前一日有所減少。 官媒《人民日報》旗下的《健康日報》報道指,這是自4月以來,上海的無症狀感染者首次出現下降,有專家表示這是「初見曙光」。 上海11日新增22348宗無症狀感染者,較前一日有所減少。 (新華社) 據上海衛健委通報,上海10日新增26087宗本土感染,包括914宗確診個案及25173宗無症狀感染者;而11日就新增23342宗本土感染,包括994宗確診個案及22348宗無症狀感染者,較前一日新增數略有下降。 對於上述數據是否反映上海今波疫情出現拐點?

  4. 2022年4月14日 · 官方:多方面因素不排除因物資感染. 撰文:陳進安. 出版: 2022-04-14 12:00 更新:2022-04-15 09:16. 上海市衛健委通報稱,昨日(13日)上海市新增27719宗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包括2573宗確診病例及25146宗無症狀感染者。. 今日(14日),上海召開疫情防控 ...

    • 「躺平」並不可取 「共存論」言之過早
    • 巨大壓力之下亂象頻發
    • 需要精準投放的不僅是醫療資源
    • 「一刀切」不可行 防疫需要更精準

    就保護國民生命和減少生命代價而言,當下的封控管理和動態清零是正當的:新冠病毒並不是「大號流感」,即便已接種疫苗,即便是危害性相對較小的Omicron(奧密克戎)變種,重症率和致死率都高於流感,遑論其傳播能力和隱蔽性。 中國的內部循環以及其在世界經濟中不可取替的角色,令其不像部分國家那樣面臨那麼大的放開壓力。且念及內地並不充裕的醫療資源,倘若中國學習歐美日韓等國選擇「躺平」,將大概率造成數百萬人因病死亡。便是挺過了放開防疫措施後的「死亡潮」,大量人染疫所帶來的病假、勞動力下降、重症救治成本等等,長期而言都未必帶來「經濟收益」——遠的不說,越南近來數月的情況便可為參考。 是以,就中國國情而言,「躺平」心態確實不可取,「與病毒共存」也言之過早。 可是,必須正視,現階段謹慎的防疫綱領固然沒錯,但其落...

    自三月底以來,微博每天出現成百上千條上海疫情求助的帖子:異地就醫的患者被要求「先隔離14日方可進醫院」、輕症病患因延誤診斷而病情加重、癌症病患無法開刀、血透病人得不到及時救助……其中,77歲的上海血透病人沈瑞銀就在3月28日晚間因長時間未腎透析造成心肌衰竭而死亡,已有至少兩名哮喘病患在病情發作後因未獲及時救治而身亡。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這波疫情爆發之前,上海透析的醫療資源就已基本飽和。3月以來,一些透析室出現陽性病例或密接者而被關停,部分醫護人員被隔離,大量醫護人員被調離崗位支援核酸檢測。在類似情況下,醫療資源難以精準落在真正需要的病患身上,沈瑞銀的情況也難免發生…… 值得欣慰的是,即便染疫規模超過彼時的武漢,但尚沒有上海市民因病毒而殞命;但令人揪心的是,反倒有非新冠病患因未能及時就...

    4月8日,吉林省政府召開本輪疫情防控工作第29輪新聞發佈會,稱在經過37天後,已經實現社會面清零目標,累計報告13,517宗確診病例和12,945宗無症狀感染者。而參考3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介紹,吉林疫情輕微病患和無症狀感染者佔95%以上,普通型病患佔比約4%,重症和危重症病患佔比僅約為1%——上海疫情目前現況也大致若此。 也即是說,在Omicron變種重症率相對降低,而中國累計接種疫苗逾32.8億劑、全程接種人數逾12.43億(逾87%,4月5日國家衛健委數據)、60歲以上人群疫苗接種率超過2.24億人,60歲以上完成全程接種者達到2.12億人(80.3%,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歲以上國民有2.64億人)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投放給佔比為1%的重症和危重症病患,...

    當下上海的爆疫,令該市過去兩年來奉行的相對精準的防疫手段受到非議,「上海的精準防疫是錯的」、「將上海焊死了」等言論也在網上頻傳,各地政府也如臨大敵,大有繼續縮緊防疫措施之態勢——可是,這不是正確手段。 3月期間上海的防疫工作或許有些「過於寬鬆」,以至於未能阻止疫情擴散,但這恰恰是因為不夠精準所致,而非精準防疫的錯。面對Omicron乃至諸如XE等日後還會出現的傳播力更強的變種病毒,一刀切是行不通的,精準防疫是必然選擇,這也是動態防疫的核心。 當下局面的改善,需要從上至下的配合與努力。就當下而言,因應重症危重症、普通病症、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設立不同的安置方式,將有限的資源通過最高效的渠道優先調配到最緊急的需求;而如何令各方放下恐懼,為公眾傳遞更理智冷靜的聲音,亦已到了同樣緊迫的時刻。

  5. 2022年5月11日 · 今年3月1日以來,上海本輪本土疫情陽性感染者新冠病毒基因測序結果,仍是Omicron BA.2和BA.2.2變異株,沒有發現新的變異株。 全市已有8個區和浦東部分街鎮社會面基本清零。

  6. 2022年4月11日 · 上海疫情防控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梁萬年表示,抗疫是個系統工程、重大工程,要堅定邁向「動態清零」的目標。 第一,如何真正實現「床等人」,對診斷出來、篩查出來的感染者,不論是方艙抑或定點醫院,都要有足夠床位收治。 第二,要強化閉環管理,強化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把學校、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精神病院等機構作為重中之重加以防守,要嚴防死守,切實制定好各種預案,把各項防控措施真正落地,實行閉環管理。 第三,要特別關注長者、兒童、患有基礎疾病人員的疫情防控,例如進一步強化長者的疫苗接種,尤其是強化全程疫苗接種率來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效的疫苗接種可以有90%以上的效率來防止重症和死亡。 第四,關注保障上海城市正常運行的人員,包括速遞員、交通運輸行業人員、醫務人員等,確保他們不被感染,一旦感染能夠快速發現。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