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6月26日 · 新冠肺炎疫情下兒童健康問題惹人關注其中兒童高血壓問題不似成人常見往往容易被忽略盛行率約為1%至3%常見的成因與成人不同高血壓可能無症狀亦有很多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厭食嘔吐等嚴重時可能造成腎衰竭高血壓腦病變及心血管問題。 大部分是在常規的身體檢查時發現,或在檢查其他疾病時意外發現。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達更表示,臨床看過最年輕的高血壓患者僅7、8歲,大多「又肥胖、又有腎病,如果遲少少睇醫生,會有埋糖尿病。 很多人患有高血壓卻不自知,就兒童或青少年而言,若重複量度的收縮壓 (上壓)或舒張壓 (下壓)的度數相等或高於同年齡、高度和性別人士的血壓的第95百分位數,則表示患有高血壓。

  3. 2020年8月8日 · 一般而言體溫與氣溫有相互影響體溫上升心壓便會下降夏天皮膚排汗協助散熱血壓高患者的血壓會較低但心臟科專科醫生陳麒尹指患者排汗期間較易脫水令血液變得濃稠容易阻塞心管出現心臟病或中風。 患者進出商場或辦公室等有冷氣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可能令情況加劇。 他解釋,酷熱的時候血管膨脹,大量血液流去皮膚,心臟會加強力度泵血,突然返回很凍的地方,血管會收縮,血液流返心臟,血壓就會上升。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如未及調節,便會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 除了溫差之外,陳醫生指,長期病患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三高病人,長期服用藥物或影響心臟泵血功能與血管膨脹速度,他們或較一般人難散熱,嚴重會出現中暑。 他指,理想的血壓應維持於上壓120,下壓80。

  4. 2020年5月16日 · 研究發現減少飲酒或戒酒可大大改善血壓水平如每日飲3杯酒的人減少飲酒或戒酒後其收縮壓上壓平均降低1.18mmHg舒張壓下壓可降低1.09mmHg至於每日飲多過6杯酒的人減少飲酒量一半上壓平均可降低5.50mmHg下壓降低3

  5. 2016年11月12日 · 香港時間. 2016年11月12日 (六) 17:04. Tweet. (Getty Images圖片) 世上有沒有人工高又壓力小的工作有沒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原來真係有世界大同據美國勞工部數據庫資料顯示有26份職業冇乜嘢做但又好高人工」。 不過香港未必同類工種樣樣都有齊就算有喺呢個壓力之都明明壓力小都可能變成壓力勁大所以香港人最終只能葡萄一下。 數據庫對每種職業的「壓力耐受性」進行從0到100的評級,數值較低表示壓力較小。 下面列出的26種工作,平均年薪超過54萬港元,即每月閒閒地4萬幾,排名由低至高: ─ ─ ─ ─ ─ ─ ─ 26、聽覺治療師. 壓力得分:70. 平均年薪:77,420美元 (約60萬港元)

  6. 2022年12月7日 · 發展局今 (7日)回覆傳媒查詢時表示9月何文田巴富街發生10米高鳳凰木塌下壓毀4車的意外後樹木管理部門已分批在人流車流多的地點覆檢路邊的大型樹木尤其是生長於擠迫環境的樹木相關工作已大部分完成並陸續向樹木辦提交報告。 當局續指,有關部門已覆檢4,000多棵大型鳳凰木,當中約190棵鳳凰木也完成風險緩減措施,譬如修剪樹冠、移除枯枝,並移除健康或結構有問題的60棵鳳凰木。 至於9月成立的專責小組,則會檢討樹木管理安排,例如不同部門巡查樹木後的跟進工作流程及執行力、現時道路旁的大型樹木是否配合環境並探討處理方向,目標是年底前提出優化及改善建議。

  7. 2021年8月21日 ·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解釋飲水與控制血壓息息相關因水分可降低血液濃度減輕腎臟負擔而人類一日會自然流失約1.2至1.5升水分建議市民每日飲用最少2升水。 朱偉星指,腎是其中一個調控血壓的主要器官,用來排走身體廢物。 假如血液濃度過高,增加血壓會令腎臟產生負擔,而腎臟運作吃力,則會分泌神經緊張素令血管收緊,導致血壓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他提到,夏天出汗較多,血管液體不足,亦令心臟較操勞。 夏天不少室內處所均會將冷氣溫度調低,市民出入室內外時會經歷很大溫差。 朱指,由高溫地方一下子轉到低溫地方,有機會令血壓增加。 他解釋,表皮皮膚血管猶如水管,高溫時會張開,低溫時會收縮,如果本來開啟的水管大部分突然間關閉,壓力便隨之上升。

  8. 2021年12月29日 ·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對不少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壓力。 有調查早前訪問了7,438名18歲或以上人士,發現54%人認為自己的家庭應對困境的能力高,但年紀愈輕、家庭收入愈低的人士,其自評應對困境能力愈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賽馬會智家樂計劃」早前進行相關研究,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在今年2至3月訪問了7,000多名市民,若以0至10分評分,有54%人自評為7分或以上,即應對困境的能力高。 調查又發現,自評應對能力高的受訪者,多為年紀大、收入較高、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士;55歲至65歲及65歲或以上的組別人士,各有65%人自評為應對能力高;大專學歷或以上,及家庭收入為4萬港元或以上人士,亦各有60%人自評有高應對能力。 高應對能力人士受焦慮或抑鬱症狀困擾的比率亦較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