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0日 · 群體的生活 以和為貴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2. 忠恕之道,是一貫道儒家應運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 (道)的基本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 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麼是忠恕的問題,在後面的篇章裡,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理貫穿四維上下六合,〝道〞放則彌六合,卷則退藏於密,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對其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由是可見,忠恕兩字,在孔子的學問裡頭,是很重要的。 《大戴禮記》對“忠恕”作了較詳細的說明:“知忠必知中,知中 (天下之大本)必知恕,知恕 (天下之達道)必知外。 ……內思畢心曰知中 (內聖),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 (外王)。

  3. 2015年7月18日 · 「禮」可使道尊德貴,以和為貴,所謂「禮」,就是規矩禮節,規矩禮節要嚴肅,禮是主嚴的。可是一定要有「和」來調節;如果沒有和,單單講禮,就是講法度,要求得過於嚴格,人都不敢來了。道場對禮節要求太嚴格了,雖然道親說好;好,他不來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5年7月24日 · 儒家精神不只是講求仁盡義,也注重人際關係的和諧。孔子的美德「溫良恭儉讓」,「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溫」即是「溫和」,也就是親和力。有子也說:「禮之用,和為貴」。

  6. 呂祖云:大學一書,儒教内聖外王之道也。. 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觀點。. 最早出現自道家典籍《莊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後被儒家所繼承,其含義指的是個人修養與為政主張 ...

  7. 儒家應運最大的期待是有好爸爸也有好兒子。 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從自身開 始努力,以成為爸爸的好兒子、兒子的好爸爸。 兄弟:

  8. 一、 恩師慈語示:「以和為貴 以智慧來架構道場,以人和為基礎來辦道。 二、 老前人慈語:「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方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三、 三天院長:「非常時代造就非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