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28日 · 「君子」「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古人提倡「」一來是為了使家庭和諧,二來是為了國家安穩,三則是為了成就理想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向父母行孝呢? 行孝可以分為多個層次︰「孝養」、「孝敬」及「承」。 孔子的學生喜歡向其問,因材施教的孔子往往能給學生一些新的衝擊。 只養不敬 無異犬馬. 子游問。 子曰:「今之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從孔子的回應可見,「」的最基本條件,就是能夠供養父母。 世人都認為供養父母就是盡孝,但在孔子的眼中是不足夠的,因為「養」只是基本,而且心中要帶有「敬」,這樣才能區分出「養」父母「養」犬馬的差別,因此,除了「孝養」,更要「孝敬」。 孟懿子也曾向孔子問。 子曰:「無違!

  2. 2017年10月25日 · 2017-10-25. 古時提倡孝但當中孝的價值和重要性並未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圖為江西省孩子們於重陽節為自己的長輩們洗腳。 資料圖片. 近月翻開報章,印象較深刻的一篇報道,就是一名兒子,疑因照顧病母感壓力,於是斬斃母親後跳樓,事件引起社會關注。 疑兇母親為長期病患者,兒子擔子確實不輕;但為人子女者,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問題? 畢竟也是自己的母親,為人子女者理應盡孝。 談及「孝」,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百行孝為先」的說法。 根據《說文解字》,「孝」是指善於侍奉父母長輩。 中國傳統社會對孝特別重視,主要原因受到儒家文化影響。 倫理道德根本. 《論語.學而》:「孝弟,其為仁之本與。 」《孝經.開宗明義章》也提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3. 2005年1月3日 ·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發起人童增透露日本參與對日訴訟的主要成員小野寺利孝律師近日發來求助傳真向他及中國人民徵集相關證據以反駁近年來 ...

  4. 2019年1月9日 · 2019-01-09. 母親咬手指,曾子就會心痛回家,現代可能覺得無稽,但古人則相信有心靈相通。 資料圖片. 上一回和大家說了有關廿四孝故事的來歷和其中兩個故事這一回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分別是︰「嚙指心痛」、「單衣順母」、「負米養親」。 無獨有偶,這三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他們都是孔子的學生。 讓我們看看孔子的學生是如何行孝的。 「嚙指心痛」的故事是曾參。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提到︰「周。 曾參。 字子輿。 事母至孝。 參曾採薪山中。 家有客至。 母無措參不還。 乃嚙其指。 參忽心痛。 負薪以歸。 跪問其母。 母曰。 有客忽至。 吾嚙指以悟汝耳。 有一回曾參到山中砍柴,突然有客人到家中探訪。 古時候的通訊並不像現在發達,母親無法即時通知曾子。

  5. 2014年11月19日 · 孟子像。 網上圖片. 在實踐道德的問題上,孟子有「不能也」與「不為也」的說法。 所謂「不能也」,即能力不許可,客觀上的實行不了;所謂「不為也」,即能力許可,主觀上的不願意做。 孟子認為,人對於「行仁義」與否,常以「不能也」作為藉口,推卸責任。 事實上,孟子曾以具體的例子說明人說自己「不能也」,很多時只是主觀上不願意的,即「不為也」。 原文如下: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6. 2018年3月9日 · 2018-03-09.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儒家文化重視人倫關係其中尤其重視孝道認為孝乃仁之本」、「人倫之始」、「百行之先」;年輕一輩應當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行孝有不同層次,但相對外在形式,內心的敬意無疑更加重要。 《孝經.開宗明義》曰:「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明確指出,孝道最高層次是從內心敬愛父母,於言行各方面都能讓父母感到受尊敬;其次是為父母爭光,讓父母不會因為自己的言行而受辱;最基本的是盡自己的力量來供養父母,照顧他們起居飲食。 此一思想,同樣見於《論語.為政》: 子游①問孝②。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③。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④;不敬⑤,何以別乎?

  7. 2019年10月18日 · 2019-10-18. 儒家學派以孔孟思想為核心,孔氏指至聖先師孔子,孟氏則指亞聖孟軻,世稱孟子。. 綜合而論,孔、孟學說皆重「仁義」,惟誠如文天祥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