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8年12月22日 · 台灣藝人除了吳宗憲 其他幾乎猜不到= =? (甚至A咖級的) 回覆 刪除 回覆 回覆 Esor Huang 2008年12月23日 中午12:10 呵呵,會不會你是答錯問題,或剛好運氣比較不好?因為我猜過: 林依晨、周杰倫、張韶涵、李安、吳宗憲、王永慶、范逸臣等等都有猜 ...

  2. 2018年9月7日 · 這八篇故事,正是本書方法論的最佳驗證。 本書的日記方法論: 這本書最終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日記方法論。 你可以在章節編排上看到他的結構,但我這裡用不一樣的角度,重新幫大家看到方法論深沈的意蘊。 首先是「SLOW(慢)日記法則的三重性」。 第一重是要怎麼寫出能檢視人生的好日記? 這是本書第一部中所討論的,個人寫日記的SLOW法則。 第二重是如何能夠維持長期的寫日記習慣? 累積得愈久,反饋的能量愈大,這是本書第三部用SLOW法則延伸出來的習慣養成方法。 第三重是永錫令人驚豔的又一個獨創,他將SLOW日記法則擴充到他的企業顧問領域,在真實企業中帶領團隊去每日覆盤,並創造工作上最強大的溝通、目標訊息流,這是本書第四部分的重點。

  3. 2017年5月26日 · 時間管理跟管理任務看起來息息相關,最知名的時間管理方法「 GTD 」也是從如何收集任務和理清任務開始,但解析任務多麽困難和繁重,讓人覺得時間管理方法難以親近,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自己研習 GTD 方法多年,我的體悟是,與其說我們在收集或理清任務,不如說我們是在「認識自己與任務之間的關係」, 我並不需要徹底的解構任務 ,我真正要「理清的」只是我應該如何去對應這個任務。 而可以做到最後一步的方法,並非是去解析任務本身,而是要回頭「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願望、透析自己的渴求,知道什麼會讓自己快樂,時間管理就是「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了,任務自然就解析完成了,因為你永遠都能自在地去用最符合自己的方式應對任務。 4. 時間管理不是完成所有事情,而是選擇重要的事情完成.

  4. 2017年12月4日 · 今天這篇文章,就讓我借題發揮。 1. 管理並調整睡眠習慣: Apple 專題到「優質睡眠」,也是我自己很注重的一塊,好的睡眠對生產力有正向的幫助。 以前我會覺得可以「犧牲睡眠」來換取更多工作時間,不過現在的我不再這樣想,反而覺得是先有良好睡眠,就可以在更少的工作時間獲得質量更好的產能。 (可以參考我的: 紅眼航班與優質時間 ) 所以我一直在實踐著「睡眠追蹤」的管理,有兩個工具是我使用時間最長的,分別是「 Sleep as Android 智能鬧鐘 app 睡眠時間錄音改善睡眠障礙 」和「 Sleep Cycle 睡眠週期鬧鐘在最不累時叫醒你,手機不需放床上 」。 這類工具可以追蹤睡眠時間、記錄睡眠品質、調整睡眠週期與起床時間,幫助自己睡得更好,也讓醒來後更有精神。

  5. 2017年3月27日 ·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異塵行者),在電腦玩物上的文章有別於單純的軟體和服務介紹,而是更強調軟體和服務背後的數位工作思維及方法,並說明實際應用後帶來的生活改變。著有《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大腦減壓的子彈筆記術:用Evernote打造快狠準系統》、《比別人快一步的Google工作術 ...

  6. 2023年3月10日 · 我最近的一些嘗試經驗是,雖然一些串接 OpenAI API 的工具是很方便,例如 Notion AI 就是經典案例,在筆記中直接完成 AI 輔助的內容編修。 但是很多時候在 ChatGPT 上可以針對一個問題、主題或專案進行「反覆追問」、「持續修正」的方式其實更好用,也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結果。

  7. 2019年1月13日 · 1. 總是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 無論是閱讀熱門新書、上熱門課程、聽熱門演講,如果有時間,也確實不錯。 但對我來說,這通常不是我學習的開始,也不是我學習的主軸。 因為,學習的核心不是學新知識,而是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要誤會,學習當然是學到對我來說的新東西,而新的知識確實是可以幫助我們更新與改變的契機。 但學習行動的出發點,則要從「先發現自己有什麼問題」開始 ,工作上哪個環節卡關? 思考可能是什麼問題造成? 有哪些想要突破的個人瓶頸? 甚至是自己已經有明確要進行的目標,想要為那個卡關的專案解套? 帶著上述的「問題意識」開始學習,那麼無論做什麼學習,才能找到更新自己思考、方法的真正有效新知識。 而且我指的還不是說有什麼問題,就去讀專門解決那個問題的書,並非如此。 我想說的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