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3日 · 根據體質食粥. 中醫學重視體質調養,許醫師指可因應以下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粥品: •熱底人士:經常上火捱夜、暗瘡口氣者,可吃綠豆粥、瑤柱冬瓜粥、西洋菜排骨粥、陳腎菜乾粥等降火清熱粥品;這些粥也適合目前春夏季節享用。 •寒底人士:經常疲勞和手腳冰冷者,可吃黨參淮山粥、陳皮火鴨絲粥、豬腰花生粥等補氣溫胃粥品。 •血虛人士:經常面色蒼白及女士月經後,可吃紅豆粥、紅糖紅棗糯米粥、杞子豬膶肉片粥、紫米淮山粥等,可以改善面色、補血養顏。 虛不受補人士. 這香港人常見,主要是勞碌工作,過勞變虛,加上休息不足、心情緊張,便無明火起。 體虛「既火且虛」的混合體質,既易熱氣,亦易生病,可吃髮菜眉豆蠔豉粥、皮蛋芫茜魚片粥,均可調理身體,多食也不燥。 濕底人士.

  2. 2024年5月3日 · 立夏節氣8款養生食材. 林醫師建議立夏節氣容易口渴心煩想解渴宜多飲用檸檬水烏梅汁菊花茶等飲品用餐時則可多選擇清潤菜式例如蒸魚炒菜冬菇馬蹄肉餅等忌食炸魚柳烤魚辣子雞等熱氣食物醫生又建議以下8款養生蔬果食材煮食煲湯時亦可多加選用: 點擊圖片放大. +8. 林醫師又推介以下一款適合生津止渴養生湯水,適合任何年齡人士飲用,惟來經前或中期女惟需注意不宜飲用: 酸梅湯. 點擊圖片放大. +6. 材料: 烏梅 30克、洛神花 15克、山楂 30克、甘草 20克、桂花 2克、陳皮 1片、冰糖 適量、水 2.5公升。 做法: 1.烏梅、洛神花、山楂、甘草、陳皮洗淨; 2.以2.5公升水浸半小時; 3.大火煮滾後轉中火煲45分鐘; 4.最後加桂花及冰糖攪拌溶解約10分鐘; 5.

  3. 2024年5月17日 · 飲食方面由於天氣濕熱食物亦更易變質應該妥善處理食物尤其要小心處理未經煮熟的生冷食物另外容易惹濕或刺激腸胃的食物例如油膩辛辣及奶類製品等亦應少吃小滿節氣14款養生食材. 彭醫師建議,小滿節氣可多食用腸胃濕氣、肢體水腫及皮膚濕熱食材,以下14款食材可依個人身體狀況,煲湯及煮食時選擇採用: 改善腸胃濕氣: 陳皮、淮山、白扁豆、芡實、茯苓、五指毛桃. 改善肢體水腫: 薏仁、黑豆、赤小豆、玉米鬚. 改善皮膚濕熱: 綠豆、薏仁、菊花、蒲公英. 彭醫師又推介以下一款健脾益氣、祛濕利水的湯水。 湯水性質溫和,適合一家大小飲用,尤其適合潮濕天時感到神疲乏力、顏面肢體浮腫、胃脹食少、大便偏粘溏人士,建議一星期可飲用2至3次,惟孕婦及長期病患者飲用前,要先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

  4. 2022年5月5日 · 踏入立夏氣候從潮濕向悶熱過度飲食上應多吃哪些食材有助消暑解熱註冊中醫葉碧群醫師在Facebook專頁發文列出6項立夏時節應注意的調護方式除飲食上需留意外多運動保持心境開朗等同樣重要

  5. 2024年5月20日 · 1.所有材料洗淨。 2.加水以武火煲至水沸。 3.轉文火煲約1小時。 功效:綠豆清熱解毒;生薏米利水滲濕,清熱排膿;熟薏米健脾化濕;赤小豆利水消腫;幾者合用可疏風清熱,利水消腫。 註冊中醫馬琦傑指出,濕氣困在體內,經過一段時間積聚,慢慢會演化成濕熱,令孩子胃口欠佳,阻礙吸收食物營養。 他推介以下2款袪濕湯水,改善小朋友的不適症狀。 小滿湯水|健脾袪濕湯. 材料: 乾淮山 5錢. 生熟薏米 5錢. 車前草 2錢.

  6. 2023年6月8日 · 一到夏季人體的氣血重心就遠離中土轉移到心肺區和體表所以夏天我們的皮膚和手腳都是熱的肚子卻涼得像秋天。 「因為這一原因,夏季裏人的脾胃功能是偏差的,稍微吃一些油膩、生冷、辛辣或不乾淨的東西,就容易拉肚子。 所以,中醫學確實不主張飲凍飲。 常吃生冷食物、凍飲會形成痰濕體質,不只會令人出現虛胖,更會令人的體力變差,難以培養做運動的習慣,令脂肪容易積聚在腹部出現大肚腩。 (iStock圖片) 凍飲影響脾胃運化. 在中醫的角度,人體的氣血、五穀營養,都要靠脾胃來吸收運化;寒冷食物與體溫相差太大,身體需要動用本身的陽氣中和食物陰寒之氣,尤其會損害脾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以香港為例,夏天炎熱、潮濕,容易令市民體內同樣地濕熱。

  7. 2022年5月19日 · 1. 大豆芽(發物) 原生豆:黃豆(發物);健脾利濕、除痛風患者外,任何體質適用。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合濕熱體質。 富含維他命B12、胡蘿蔔素、核黃素、葉酸. 2. 豌豆苗(豆苗) 原生豆:豌豆(三色豆中的青豆);健脾和胃,適合脾胃虛弱及哺乳中產婦進食。 功效:清熱解毒,適合濕熱體質。 富含維他命C、葉酸. 3. 綠豆芽(發物) 原生豆:綠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合濕熱體質. 富含胡蘿蔔素、核黃素、葉酸. 銀芽:綠豆芽去頭去尾後餘下的莖部;價貴。 4. 花生芽(發物) 原生豆:花生(發物);補氣潤肺、健脾開胃,適合氣血虛食慾差及哺乳中產婦。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合濕熱體質。 富含白藜蘆醇、纖維、微量元素. 注意發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