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蹄蝠指名亚种(学名: Hipposideros armiger armiger ),Hodgson于183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3] 大蹄蝠福建亚种(学名: Hipposideros armiger swinhoei ),Peters于1871年命名。

  2. 2023年6月15日 · 值得關注的香港大蹄蝠. 2023年6月15日 | 動物故事. 香港共有25種蝙蝠,佔了香港哺乳類動物物種總數的差不多一半。. 在簡單的分類上,蝙蝠主要分為兩大類 –食蟲性蝙蝠和果蝙。.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香港有一種食蟲性的蝙蝠 (大足鼠耳蝠 Myotis pilosus ...

    • 概览
    • 形态特征
    • 栖息环境
    • 生活习性
    • 分布范围
    • 繁殖方式
    • 保护现状

    哺乳纲动物

    大马蹄蝠(学名:Hipposideros armiger)是蹄蝠科、蹄蝠属动物。大蹄蝠体形甚大,前臂可达近100毫米,耳也大、三角形,毛长而细密,体色变化大,背色烟褐甚至黑褐,腹色灰褐,有些偏紫褐。

    体形甚大,前臂长90.48(83-95)毫米,第Ⅲ掌骨与第Ⅳ掌骨几等长,分别为:63.90(57.4-66)毫米和63.21(58.8-67.7)毫米;第V掌骨长59.50(57.0-62.0)毫米。第3指第1节长32.54(30.7-34.9)毫米,第2节长32.66(30.0-34.5)毫米。翼长219.58毫米,翼宽99.95毫米。胫长39.90(36-42)毫米。

    前鼻叶没有中央缺,鼻间隔不高隆;两旁各有4片小附叶,最外的一片退化,但能见到毛丛中的隆突。中鼻叶中央微膨胀。后鼻叶窄于前鼻叶,三叶状,由明显的中央隔所支持。有额腺囊位后鼻叶基的后部中央,两侧到眼内眦后有加厚的皮叶,在雄性老体最发达,其后有黑色长毛;额腺囊口也有成束笔状黑色长毛伸出;在幼体或雌性成体,皮叶不显,但总能见到3撮黑毛(两侧的是皮叶的痕迹),老年雌性个体也能见到较小的皮叶。鼻叶和皮叶均黑褐色。耳大而尖,后缘内凹。

    毛长而细密,体色变化大,犹如两个色型,深暗的背色烟褐甚至黑褐,1/2以上的毛基灰褐很苍淡,有肩斑;腹色灰褐,有些偏紫褐,毛基略深,色调与大菊头蝠近似,较中蹄蝠海南亚种要深;鲜亮的背色棕褐而偏赭黄,毛基淡棕白或灰白,有肩斑,腹色淡棕白,毛基带褐色较多,色调较栗黄菊头蝠的浓而比中蹄蝠海南亚种要淡。这两色型间有逐渐过渡的个体,从性别和年龄也难划分。

    颅全长31.85(31-33)毫米。直脊明显。鼻额区宽大成微凸的平面,两侧眶上脊虽不隆起但棱角清晰;与直脊的汇合处是颅骨的最高点,前倾与齿槽线相交成45°角。斜面上没有额凹,但其中央有孔道,有神经通过。吻部较宽但眶间很窄;颧弓宽有高隆的颧弓板,其高是颧骨前段的一倍。前颌骨游离,前端不伸出大齿前缘。腭桥较长,犁骨超出腭骨后缘,有呈长三角形的蝶骨凹。耳蜗小,其宽小于左右耳蜗间宽。

    大马蹄蝠多栖息于湿度较大的喀斯特洞穴或废弃坑道的高处,主要选择黑暗带作为栖息位点。

    大马蹄蝠常数十或数百只生活在一起,也有的单只挂于顶壁,常与其他蝙蝠混居,同栖一洞的曾见有普氏蹄蝠、中菊头蝠、皮氏菊头蝠、鲁氏菊蝠、中华鼠耳蝠、毛腿鼠耳蝠、绒鼠耳蝠和折翼蝠等。大马蹄蝠11月冬眠,冬眠时多处在洞道深处,翌年2-3月开始活动,出眠后移于洞口附近,有的甚至在光度大、温度高的环境里。冬季不迁飞,1月上旬当洞口气温10℃时,它们双翅褶迭并列于体侧,洞内湿度大,毛上具水珠,受干扰后少数起飞。捕回喂水当水沾湿胸毛时,它们用左后肢倒挂,用右后趾瓜梳理胸毛,并将梳出的水,放入口中舔去,如此反复多次。

    大马蹄蝠一般夏季夜间外出觅食飞翔于居民区、农田、林间上空,捕食昆虫,飞行较缓慢,其中尤以鳞翅目蛾类昆虫为主。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福建、浙江、湖南、广东、江苏、台湾、海南。

    大马蹄蝠的繁殖期与栖息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大马蹄蝠夏初繁殖,贵州贵定5月中旬已有临产的孕蝠,胎仔一枚居右侧子宫内;安龙和罗旬,6月中旬均见有外耳孔未开,眼未睁的幼体,体重13-14克,前臂长37-41毫米,胫长17毫米。在海南3月中旬已有孕蝠。据Medway(1987)记载马来西亚的大马蹄蝠1年繁殖2次,2-5月和9-10月均见孕蝠。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3. 馬蹄蝠(學名: Hipposideros armiger是蹄蝠科蹄蝠屬動物。. 大蹄蝠體形甚大,前臂可達近100毫米,耳也大、三角形,毛長而細密,體色變化大,背色煙褐甚至黑褐,腹色灰褐,有些偏紫褐。. 大馬蹄蝠羣居性,也與其他蝙蝠生活在一起,冬眠,性兇猛,夏季 ...

  4. 蹄蝠(學名: Hipposideros armiger )為菊頭蝠科 蹄蝠屬的動物,也稱大馬蹄蝠。 特徵 [ 編輯 ] 大蹄蝠前臂長約95毫米,臉部有複雜的鼻葉,前葉呈馬蹄形,兩側各有4小片副葉;耳大,三角形;背面的毛為灰白色或棕褐色;毛尖、腹面為深棕色;翼膜為黑褐色或灰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大馬蹄蝠 形容: 香港最大型食蟲性蝙蝠,翼展可逾40厘米;兩種色態:棕色和灰棕色,背部顏色比腹部深;眼睛細小;耳大而有細小的對耳屏;鼻葉較複雜,前葉背後位置有肉質隆塊: 雄蝠正面有明顯凹紋,雌蝠較平滑,正面並有一束黑毛,可隨意豎直。

  7. 2021年12月17日 · 蹄蝠科 學名 Hipposideros armiger 中文名 大蹄蝠 拍攝者: 漁農自然護理署 擁有者: 漁農自然護理署 拍攝日期: 2019-03 性別: 雄性 成長階段: 成體 拍攝者: 漁農自然護理署 擁有者: 漁農自然護理署 拍攝日期: 20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