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日 · 以臺灣來看,細菌及病毒是食物中毒病例中最常見的感染源,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2023年共有633起食物中毒案例,造成5,196人不適,最常見的細菌類別依次為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病毒類則以諾羅病毒為大宗。 炎熱的環境不利於食品的保存,華氏40~140℃(約攝氏4~60℃)的環境病菌會快速繁殖,建議在室溫下的食物應盡速食用,且進食前後都要留意手部的清潔,若身體有任何不適或是有食物中毒症狀,應第一時間就醫。 食物中毒除了一般常見的腹瀉或是嘔吐的急性症狀,更可能導致癌症或是長期失能,民眾也須留意自身醫療險種購置是否充足,當意外來臨時,讓保險將損害降到最低。

  2. 2018年8月1日 · 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統計,二 一七年通報的6,237件食物中毒病例中,有2,462件是因為受到各種細菌感染,比如海洋弧菌等,當中或許有患者自己食物保存不當的案例,但是店家保存不當導致食品汙染的案例也不少。 食安問題容易導致食物中毒,更有甚者,黑心食品中所包含的環境荷爾蒙會嚴重影響健康安全,甚至可能導致癌症。 二 一一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塑化劑事件,由於證實起雲劑當中所含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會造成內分泌失調,甚至影響生殖機能,數月時間內令人聞「塑」色變。 食安問題事關重大,除了監督、注重食品來源與安全外,最好也預先準備好各種醫療險,以備不時之需。 畢竟現代生活誰都不知道自己吃下的食品到底有沒有問題,又何時可能因為這些問題的食品造成身體發生狀況,而花費大筆醫療費用治療。

  3. 2021年3月1日 · 急性腸胃炎大多由病毒引起,少數案例是被細菌及寄生蟲感染,而低溫的環境恰好適合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等病毒株生存。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估計,美國每年約有1,900~2,100萬人次因感染諾羅病毒而引起急性腸胃炎,而其中有一半的案例是經由食物傳播;國軍高雄總醫院的衛教資訊也指出,全球每年約有1億1,000萬次的腸胃炎感染,造成2,500萬次門診。 一般酒精及乾洗手的消毒機制,是利用酒精內的成分來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來使病毒失去活性,但常見引起腸胃炎的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並沒有外套膜,酒精對其效果有限。 要預防腸胃炎,最好的方法仍是要用肥皂仔細洗手,或是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清潔環境。

  4. 2021年12月1日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所發布資訊,受污染的水源有可能傳播多種疾病,像是腹瀉、痢疾、霍亂、傷寒等,而受污染的飲用水每年估計導致全球超過48萬5,000例的腹瀉死亡。 另外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最新家庭飲用水概況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家中有設置水塔、蓄水池的比例高達84.2%,但其中僅有52.7%的民眾會定期清洗家中設置的蓄水池、水塔,甚至僅有46.4%的民眾知道「7成以上自來水用戶水質汙染事件是因疏於清洗水塔所致」,顯然多數民眾仍未重視水塔的清潔。 常見的水塔污染源可能有污垢、鐵鏽、昆蟲屍體、鳥類糞便等,未定期清洗的狀況下就容易會有細菌、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滋生,若家裡有免疫力較弱的小孩或老人,又飲用未確實煮沸的水,就有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若情況嚴重恐怕會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5. 2020年12月1日 · 建議民眾可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時時注意自己每天所食用的食物是否存有危害健康的疑慮,並確認購入的食品是否合乎衛生安全,若有相關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的食品驗證,便能食用得更安心;而食品原物料來源不明、無法確認製造單位的相關食品,或是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售價的食物,通常都有著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 由於食安問題所造成的健康風險難以預料,即使我們小心謹慎,仍然有可能因吃下肚子裡的不健康食物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若能先做好相應的風險規劃,如醫療險、壽險等相關風險保障,就可以讓我們的未來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醫療費用而造成經濟或生活的壓力。

  6. 2020年9月1日 · 臺北榮總分院所發布的資訊指出,敗血症為一種人體被感染(黴菌、細菌、病毒等)後所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當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再被細菌大量侵入、感染,細菌就會在人體血液內繁殖並產生毒素,以致患者各部位器官功能損害,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器官 ...

  7. 2022年8月1日 ·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幽門螺旋桿菌」,但你真的瞭解它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資料,臺灣大約有4成的民眾曾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此菌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也是目前發現唯一一種能在人體的胃部中存活的細菌。.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