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7日 · 全廣二 229講 大般若經相關經文.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二十九. 第二分功德品第三十二. 「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或諸天子及諸天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經其耳,善根力故,定當漸次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 憍尸迦!.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及 ...

  2. 2021年2月13日 · 為何義故如是擐甲發勤精進其中有二攝善法精進者謂為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修彼加行饒益有情精進者謂於十一事如其所應而發精進 。 問:為了成辦何種義利而如此擐甲發勤精進呢? 答:為了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

  3. 2021年2月20日 · 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此處“勝解”就是指欲樂。 緣一個所愛樂的法,內心希求的狀態,即是勝解(欲樂)。 其作用是直接引生精進心所,即勝解之果為精進。 因此,大乘精進的所依或根本,就是對於大乘法強有力的勝解。 《顯揚聖教論》說:“欲者,謂於所樂境,希望為體,依為業。 如經說‘欲為一切諸法根本’。 ”(欲是對於所愛樂的境內心希望,其作用是成為精進的所依。 如佛在經中說:“欲是一切諸法的根本。 ”) 《瑜伽師地論》中說:“欲云何? 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 欲作何業? 謂生勵為業。

  4. 2021年2月24日 · ① 需要休息的原因 ② 發精進速率——不急不緩. 金一、需要休息的原因. 暫止息力者,發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暫止息力:發起精進之後,一旦身心疲勞,就必須暫停休息,因為如果勉強硬撐,會導致心極厭離,而障礙後面發起精進。 對此,有一位格西解釋說:像我們閉關,有的人開始時非常勇猛,不知道暫止息,一段時間之後便無法調適,以後看到關房就怕,這是由於不善巧的緣故。 宗大師在開示“修習軌理”時,強調初學者修法時間宜短、次數宜多,這也是要求善用“捨”力,即在還有想修的心時就應截止,後面才有興趣趣入,否則以後一見到座位就會發嘔。 休息無間,仍發精進。 休息好了,立即繼續發起精進。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5. 2021年2月25日 · 1.能讓未生精進生起的順緣——勝解力; 2.能讓已生精進不退失的順緣——堅固力; 3.能讓趣入時歡喜而入、已入時不想斷絕的順緣——歡喜力; 4.能讓精進長久相續的順緣——息捨力。 5.了知這些順緣之後,就能知道如何善巧發起精進,而非盲目躁動,這時候應當發起第五力——欣取精進力(欣樂之力),即欣求在自己身上取到精進的心力。 由欣樂力推動自己發起精進之後,還須了知在發精進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依止正知正念。

  6. 2021年2月11日 · 精進的內容,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精進的意樂,是內心勇悍、無有顛倒;精進的加行,是以此意樂所引起的三門動業。 所謂“心顛倒”,即執苦為樂,執束縛為解脫,執無意義為有意義。 比如,外道修各種苦行,執顛倒禁行為解脫因,或者世人通宵狂歡,執苦為樂,都是顛倒。 以“心無顛倒”簡別世間和外道的作並非精進。 以精進意樂所引起的身口意的造作,即各種身體、語言、意識的活動,稱為“三門動業”。 比如,照顧病人時,以勇悍心發起身體的動作——熬藥、攙扶等,語言的慰問,意識的觀察、考慮等,即是精進的加行。 唐譯《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說:“云何菩薩自性精進?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7.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