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3日 · 定義未來生活. 未染疫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公衛學者呼籲留意你是否在這兩年出現生心理等長新冠症狀! 健康醫療網 2022-02-23.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不能像歐美國家與病毒共存的原因之一就包括兒童青少年若沒接種疫苗即便未染疫卻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陳秀熙強調,「這是無法估計的健康損失」。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感染 COVID-19 的後遺症,有心悸、疲倦、暈眩等症狀,稱作「長新冠」症狀,將會維持 2 個月影響患者生活起居。 根據調查發現,即使沒有感染新冠肺炎,有許多人有出現了與長新冠相同的生、心理症狀! (責任編輯:陳怡君)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 陳建仁:「醫療人員不是先知,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
    •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僅防疫,也大大降低感冒機率
    • 推薦閱讀

    防疫政策的成功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同時民眾日常生活也會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但被問到何時才能安心出國旅遊時,陳建仁院士表示:「這個問題就像在祈禱時詢問天主一樣。」陳建仁認為醫療人員不是先知,無法預知疫情何時能正式宣告結束,或許等到全世界的疫情都能得到控制的時候才會比較安全。 同時更進一步指出,中東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近日宣布歡迎全世界的人去旅遊,原因就是他們的疫苗接種率幾近 100%,因此未來能開放旅遊的 一定是疫苗接種率高、且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 「一般來說,如果接種率高達七成就可以放心;台灣已經到了 81%,希望再拚一下、繼續往上提升。」但是當其它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依舊低於七成時,該怎麼辦呢?陳建仁表示:「這就是台灣必須幫助其他國家的原因。」

    面對來勢洶洶的 Omicron 變種病毒,陳建仁向國人喊話,「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已經準備好了,只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良好防疫習慣,就無需驚慌恐懼。 此外,他也呼籲國人一定要施打疫苗,且打滿第二劑後一定要再打第三劑,「不是疫苗沒有效,而是打了第二劑後若沒有進一步調整,中和抗體就會下降,碰到強勢的 Omicron 就有突破性感染的風險」。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比喻,打疫苗就像學生考試,打了 2 劑就像是平常有在預習、有很好的實力,但 Omicron 就像是期末考,預習是不夠的,還要再用第 3 劑疫苗複習一下。」 謝世良研究員同時也分享了身邊友人的故事,「耳鼻喉科的朋友告訴我說:你知道嗎,你是我今天的第一個病人。」表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

    追加第三劑時間到了怎麼選?兒科醫師從保護力推估,製表建議「選擇」順序! 【Omicron 最新資訊】美國防疫專家佛奇從 3 面向分析:傳染力、重症率與免疫逃脫程度 【讓我的瑞士家人全中的 Omicron!】這次的新冠變異株能讓我們得到集體免疫力嗎? (本文為 時報文化 新聞稿,原文標題為 〈Omicron 強勢來襲、台灣又要三級警戒了嗎?—— 讓「大仁哥」陳建仁告訴你台灣防疫的下一步!〉。首圖來源:時報文化提供)

  2. 2021年9月3日 ·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約有80%為輕症20%為重症患者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師參與照護團隊針對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氣道清潔與呼吸運動等胸腔物理治療並視病情進展給予功能與運動訓練

  3. 2021年4月1日 · 目前 COVID-19 的傳染率與重症死亡率尚未穩定下降,即使疫苗順利研發與生產,仍需時間普及接種率,因此 WHO 認為 2022 年才可有效控制疫情。. 疫情發展可能延續為病毒仍持續傳播與突變,轉變為流感模式且不限於季節性(有別於 2003 年 SARS 疫情,屬於 ...

  4. 2021年2月17日 · 如果將 911 恐怖事件設做千禧人共有的關鍵時刻(當時多數人年約 5 至 20 歲), 那麼 2020 年 3 月至今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將定調為 Z 世代的共存記憶。 另由於經濟影響感受不同,還會再把該社群以 18 歲劃分,分別是 18 至 24 歲,及 18 歲以下的中學生。 七大趨勢包含: 1. 要求工作穩定性、薪資福利及彈性工時. 2020 年夏季各地正面臨遠距工作挑戰之際, Z 世代中約 45% 面臨工時降低、1/3 無法工作或放無薪假、1/4 申請失業,同樣有 1/4 人認定疫情結束會還會更糟 ,遠比戰後嬰兒潮、X 世代(1965 至 80 年出生)、千禧世代(1981 至 96 年出生)還要深受打擊。 這也使該世代未來求職時,更加要求穩定性、薪資福利及工時彈性。

  5. 2021年6月16日 · 上報 UP Media. 2021-06-16.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科學家與藝術家或許有點相似,可能一生默默無名,直到晚年或離世時,成果與才華才為世人所見。 此次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mRNA 疫苗可說是全世界的解藥。 背後的推手是一名將畢生精力投入 mRNA 疫苗研究的科學家:卡里科,原本她的研究領域受盡眾人嘲諷,就連生計也差點出問題,現在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的英雄,同時也是諾貝爾醫學獎的潛在人選。 「坐板凳又如何,科學是件美好的事情! 」這句話可說是她這一生的座右銘,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位令人欽佩的科學家的故事。 (責任編輯:藍立晴)

  6. 2022年12月22日 · Anice H. 2022-12-22. 分享本文. 【TechOrange 編輯部導讀】 年後轉職潮到來,不少人有在年後轉換跑道的念頭,到底該如何留住這些人才呢? 「2023 年職場四大趨勢」讓你了解員工想要的是什麼,幫助你規劃「用才、留才」策略。 隨著年輕世代進入職場、中年世代晉升資深職位,未來人才重視的職場文化與價值不斷演變;當全球步入後疫時代常態,出現「大辭職潮」(big resignation)、「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等趨勢,也有幾個主題討論度居高不下,例如多元共融(D&I)、重視員工溝通、彈性工作措施等,反映出工作者對理想職場的期盼,人才招募者也能據此調整公司用才、留才策略。 ♦ TO 延伸閱讀: 員工不積極、「安靜辭職」現象蔓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